付费自习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在日本、韩国兴起。在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小,房屋多是木质结构,隔音能力差,学生们放学后都会相约去“读书室”写作业,而在台湾,这种形式被叫做“K书”。在家稍微学一会儿就想拿个水果零食吃吃,其他地方人群太复杂,学习氛围不足,太松散,也不够安静。用番茄之类的效率App,虽然能保障学习效率,但环境不适合,就无法保证自己能全身心专注学习。考前准备特别重要,还是需要有一个严肃的环境逼自己静下心来学习。付费自习室受到媒体热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高知青年)成为了付费自习室的用户。
付费自习室在中国大陆的业态与众不同,比起给学生写作业的地方,它更像是共享经济的衍生物:从共享公寓到共享办公,再到共享书桌。背后是大城市漂着的白领一族逼仄的居住环境和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之间的矛盾。
去自习室大多数是已经工作的白领,因此自习室也开在写字楼里,方便会员下班以后随时来学习。在金融、财务相关行业,边工作边考证是常态。尤其是财务,工作内容琐碎,门槛不高,安全感低,学习就是在和科技发展赛跑,目标是要在彻底被取代之前,坐上管理岗。
赚钱的自习室应有几个重要因素: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环境设计,朋友圈式的运营方式。
城市与选址
自习室并不是一个客单价高、盈利能力强的生意,受限于大城市高昂的租金,通常自习室只能挑其中相对老旧的写字楼。
为了让会员尽量专注,自习室必须做很多细节设计
自习室要规划出几个区域:公共区域,单人隔断自习室,双人自习室。
学习空间分为两种:
一种是阳光房,比较接近我们对图书馆式空间的想象,从巨大落地窗望出去,可以观看城市忙碌的街景。
另一种是小黑屋,每个人只能点亮自己桌前的一盏灯,完全隔绝于尘世之外。为了追求极致安静,小黑屋里不允许用电脑打字,手机也最好静音。至于吃东西、聊天更是禁止,连戴着耳机都会被提醒,注意有没有漏音。
单人自习室:带隔断的相对私密的位置,一个房间不易超过15人
双人自习室:主要提供给情侣,两个不想被打扰的朋友,还有很多学校里的老师带学生过来上一对一授课的
大会议室:可以出租给老师开班小课,或者一组大概8到10人学习小组讨论学习
公共区域更加需要体现贴心的照顾
公共区域里面要有前台,茶水间和餐厅。能提供微波炉,饮水机,冰箱为基本要求,最好能提供咖啡机,小甜点,冷泡茶等,
提供桌子让顾客用餐
提供电脑查阅资料和打印机
公共休息区的大电视循环播放着各类考试的倒计时;
每周都会公布会员的学习时长排行榜;
会员可以在前台用手机抵押换一个番茄时钟。
提供充电线、草稿纸、文具、茶包,乃至女孩子用的头绳和卫生巾,全部免费借用,为了防止有人因为一个小小的不顺心,就待不住回家了。
朋友圈式的运营
为了增加用户粘性,刘康灿和店员们会尽量和会员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境遇,也会为参加同一个考试的会员拉群,让他们彼此认识。
地铁出站后3分钟可以到达,24小时营业,如果办卡,平均每天的费用可以低到20元以下,相当于一杯奶茶的钱。
经过疫情之后,我们现在能看到还存活的自习室都是已经成体系拥有自己用户池的。新开自习室前期没有合理规划,收费标准制定,运营引流方案,确实会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