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2014的学生
两三个月前,学生贾红红问我:王老师,毕业典礼时你不去致辞吗?其实想过,因为14年9月,我是刚来的新老师,14级是刚来的新生。作为新老师,在迎新典礼上发言迎新,四年倏尔而过,毕业典礼再发言,正好有始有终,将他们迎入,又将他们送出。不过,16年已经在12级毕业典礼上致辞,按理不会再派我。其实两个致辞,不会一样。因为12级没有教过,除了带毕业论文的学生,其他一个也不认识。而14级,是我在这个学校的开门弟子,真有话说。
从95年开始教书,人生苦短,一晃二十三年。因脸盲,记名字能力也弱,记不住很多学生的名字,记住了名字,也对不上人。二十多年教学,印象深刻的学生,主要有95年、05年、06年、07年和14年的。95年本科毕业就在大学教书,教了95食品贮加和畜牧兽医三个班。学生年龄,不过四五年的差距,看着我,觉得亲切。我的教学热情也高,一个月不到,把三个班一百多人的名字,基本记住了。惊奇的是,过了二十多年,那几个班的学生名字,依然十多二十个能信口说出。而之后年复一年的学生,虽然教学时名字也记得一些,但若干年后要记起,却寥寥无几。
05年博士毕业后换了一个地方重新教书。05年当了唯一一次班主任,把学生当成孩子,可惜工作不够成熟,被误解,不过毕竟三年班主任,记住了所有学生。06年开始教中文专业本科,学生素质不错,记住了一些学生。07年首个对外汉语本科,整个专业由我申报、做培养方案、排课、管理,加上教学,接触多,学生也好,当年考研升学率25%,好像全校排名第一,记得的学生也就多些。此外就是现在的这个14级了。
05年至来川师之前,在一个艺术类院校工作。学校的风气,浸淫在播音主持、电影电视、编导舞美的光影声色里。品评老师的价值,也以此为标杆。学生习惯于电影欣赏、编剧策划、主持艺术之类的有想象的课程,次而是文学,专业课程中较抽象的现代汉语、语言学之类,学生弃之如敝屐。学生评教又占老师考评的七成以上,于是,虽然你的课上得很好,学生评价很高,但是评分93,你依然排名垫底。因为白菜虽好,前有肉浆:电影、文学之类,学生永远觉得趣味多些,评分全在96、97。播音主持的专业老师,一对一教学,几乎全100分的好评,比淘宝的店主对顾客的评价还忠心。
然而那时能教中文、对外汉语的学生已是大幸。虽然因为院校的特点,学生也不安心于传统的中文课程,做个实践教学,没有论文,全是影像记录,视频一个修得更比一个好。但毕竟招入分数较高,素质尚好,虽不十分认真听讲,也不深究所学内容,毕竟还是有心向学,课堂总体是安静有序的。但艺术院校,总要表现得有人文的底蕴,培养方案里,无论如何少不得中文的底色,于是要承担很多其他学院的大学语文、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课程。传统教育中出来的这些老师,便碰上了一群顽劣的艺术生。没有人愿意去上,只好轮流摊派。有个老教授,教现代文学,课真上得好,在中文专业教,评分98以上。有一年勇而承担播音专业,教了两个月,她感叹道:给这些人上课,我感觉我们是台上的小丑。其实何止是小丑,给这些人上课是要折寿的,每一次上课,都是两小时的身心折磨。对牛弹琴是不能形容这种课的,因为牛很安静。而你面对的是一个嘈杂的市场。你一边上课,一边会不断在心里自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心理有创伤,精神要分裂。
有一年教了播音的专业核心课语言学概论(为了我自己的修养,不说哪一级)。第一次进课堂,吓到了,四五十个人,几乎没有不说话的,包括人数不多的男生。化妆、描眉、照镜、搔首弄姿、杂志欣赏、三五成群、信口开河、谈笑风生、相互争论、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无所顾忌、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旁若无人、目中无人……所有这些词语,都可以在这个课堂上找到注脚。认真听课的,不到十人。一节课下来,嗓子哑了。而这些播音女生,都是见过风月的,脸皮极厚。有一个女生,我中途三次停课严厉批评,但刚说完,不出半分钟,又面无惧色地聊天。第二周自费买了导游用的扩音器,声音依然出不去。第三周,想整治,于是更严厉地批评学生,下去收了两本杂志。当然,批评绝不带脏字,说的都是大道理。下课时,一条云南属地的陌生号码发来短信:姓王的,你少给我装diao,你就是一个chusheng(实在不想打这三字,对阅读者也是侮辱),没人把你当老师看。这条短信永远保留着,我要让那些叫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傻X管理者来看看,当你碰到的是一群最喜欢在泥潭里打滚的猪时,他有什么本事把它们变成凤凰。第二周我把短信打在PPT上,让学生看,我说:这就是你们这些所谓的什么什么的喉舌的素质?有几个女生说:老师,你凭什么说是我们班的学生发的?我们班没有这样的人。于是我放弃了,好歹混完这个学期吧。如果他自甘堕落,你要去做天使,你自己就是笑话。不过,我也绝不手软,当年考试,实事求是批改,四十多人,近十五人不及格。打定主意:如果有教务处敢来说试卷出题有问题,我就和他辩论到底。有一个,在我手上连续五次不能过,最后工作了,从遥远的海岛上的电视台打飞的来考试。写试卷分析,我直接写:同样的试卷,对外汉语班平均分80多分,这个班平均40多分,只能说明学生素质有问题。当然,还教过更差的摄影和化妆,所受羞辱,已经超过可以言表的程度。
要离开那学校了。那一个学期,在办公室聊天,重要的话说不止三遍:最高兴的事就是不用再给播音主持之类的学生上课了!当然,重要的事也不止我说,每个调离的老师,只要上过这些学生,都会重要的事说多遍。
于是就遇到了国教14级的学生。新生就上我的课,第一门专业课。一上课,就觉得自己的周身,原来仿佛是一架怎么调也杂音四出、没有和声的破钢琴,到了这里忽然一切协畅,清音流缓。讲的内容,有人听,有人懂,有人问,有人记。教学的精心设计,有人欣赏,知识的扩充,有人跟进。课也可以幽默起来,如果没有人懂,幽默是很难存在的,现在却可以听到笑声了。也有少数不听课的学生,但是安静,收敛——不听课的方式,也体现了这里的学生有着更高的素质和修养。一门以前的学生觉得形同鸡肋的课,在这里却被多数学生当成最重要的课程来学习。
其实,成就一个老师的,是懂得欣赏的学生。师生的理解与肯定,也是一曲“高山流水”。一个老师,如果你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不低,那他在其学校或单位,也一定站得住脚,地位不会太差。
有几年已经到了厌恶上讲台的程度,14年后就不同了。教学成了一件充实有意义的事。你看着学生在你的指导下成长,你也在指导中看到学生的独特和能力。以前身为老师无人问津,现在却随时有人以微信、QQ、邮件、短信等各种方式找你帮助。生活有了很多琐屑而有意义的事情:代礼嫄来问未来考研的取舍,夏利玲来问怎么向留学生解释“他谁也不认识”的“谁”,廖颖问“不论”是什么构词方式,贾红红来问留学生学习时“把字句”+过的例外,很多人来问a的变体为什么众说纷纭,王晔来问一对一辅导时的语法,郑亚洁要写夏令营推荐信,陈诺要做方言区儿童母语换用普通话的研究,荣小迪来问面试的复习要点,彭礼戍申请国外学校,有很多的来往信件要通过我的邮箱来处理,有人来问双宾句的层次分析,不是我指导的学生来问科创结题论文怎么写,科创请去做评委,考研的同学面试要指导……有的事情容易处理,有的还要花时间、查资料。但你感觉到了学生的信任,也感觉到了自身的价值。一一有幸碰到这样的学生。
一上课就开始知道,碰到了一群有素质的好学生。不断的互动中,不断修正我原先对于学生的认知,不断有惊喜。
发现学生做事情都有认真的态度。汉语课上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的任务,难度较大。绝大多数都兢兢业业,认真完成。王晔做语音的全国考研题的整理,分门别类,做了北京、上海等好几个地区的不同学校。文皖、吴靖楠、闫慧慧、张佳琦、张锐进行汉字规范化的试讲,对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设计,查了很多的资料。张述蓝、钟佳琦、周进做词汇考研的研究,还归纳出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管芮、陶国英做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做出来的ppt清晰简明。龚秋羽、王若雨、谢波、杨雨佳做的“程度副词+名词”研究文献的综述,综述写得概括清晰,条理井然。——你对前一次完成作业的学生指出了不足:PPT底色太多、布局太乱、字体不好,综述不合规范,考研题收集不足……下一次的同学,就基本没有了这样的问题。带了很多的科创,国家级的、省级的、校级的,也被定为答辩的评委常客,发现学生都做得很认真。每个课题,写出来的论文都中规中举,有写得不好的,答辩批评了,就会找老师认真请教怎么修改。答辩时认真到仪态:清一色的职业西服着装,似乎已经成了学院答辩传递的年级传统。
也发现学生各有所长。贾红红研究能力很好,做了一个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的研究,结题论文得到了严格的李大明老师的肯定,毕业论文要求她用逻辑语义学分析把字句与“过”的关系,一个学期就把理论弄清楚了。方韵潇很会上课,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笑声不断。男生很少,很容易成为班级的背景,没想到孔令远和周鹏都还挺有气度,都在小组上课时负责登台,孔令远沉稳笃定,一本正经,周鹏平时看上去有点不怎么用心,上课倒也轻快自然,而且居然考研还一鸣惊人。成美玲上课,说话的声音,透着一股奶茶的亲切。文皖、黄越、王翥、季迎联……,登上讲台,就很有气场。吴靖楠科创答辩陈词,精明干练,依稀已见一个未来的职场精英。杨永芳几乎从来不问问题,但推优考试,发现她对知识的掌握,非常系统。夏利玲很凶,做留学生严栋梁的小老师,把他骂得一楞一楞的傻站着,我都觉得不妥,以为他肯定有心理阴影,没想到过HSK六级时,他和另外几个硕士还指定要她辅导。成美玲学习时不见特别之处,但毕业论文一写,却发现表达能力很好,语言精炼、逻辑谨严。王颢锦做个科创,论文写得实在一般,但穿上传统服装教留学生打太极,一招一式,功夫深厚,而且一个看上去文静的女生,居然毕业了就创业!
还发现学生们好像友情很好。每一次做实践作业,都是随便点名,找小老师,也是随机挑选。但发现她们总是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女生能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
现在毕业了。素质好的学生,相信未来一定不会差,希望他们有信心。今天看到学生在微信里说找工作找到没信心,租房也降到最低的要求。的确,刚开始工作时,是比较难。二十多岁找工作,其实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等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一切就会顺起来。年轻时,人与环境,似乎是在找一个共振频率的过程,没有共振时,似乎左右都不谐,到处都碰壁。但在不断的调试中,便会达到共振,事情便开始顺利起来。文科的很多工作,其实共通性很大,只要你素质好,便能胜任。因此,只要相信你自己,那一定将来会有一个环境,你会像鼓点上随声轻弹的小球,和畅随心。
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懂得享受生活。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二十五岁时,心中有很多的压力,总觉得要追求成功。到三十五岁时,才开始较为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四十五岁时,开始接受自己的当下,和朋友、同学与自己不同。此时已经看到很多的人生无常,看到了同辈和上两辈人的老去离开。开始明白人生不过过程,品味当下的每一天,便是生活的意义。愿我的学生们早日明白这个道理,享受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人生旅程的顺利,而不去比照他人的生活。那样,就会有静美平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