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前的同事,被大屠sha的经历所折磨,娶了一个年龄比他小一半的女人,她接管了他的生活,双方都觉得很满意。)事实上,根据各种说法来看,基于生活需要的婚姻比基于爱情和相互投射的婚姻更有可能长久。”
这个,让我想到一对朋友,男的比女的大了一二十岁吧,女的是我嫂子的年纪。男的有钱,前妻不了解是离了,还是没了,他们就总是那种很满意的感觉。好像以前女的老家很穷,现在看她整天就是到处旅游,或者带上她老妈,潇洒地很,儿子也大了,直接是根本不用愁出路的富二代。感觉他们就是各取所需。
同样是这个年龄差,有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朋友,最终还是遭遇老头子出轨。我们知道的人都为她不值。
“你不是我当初结婚的那个人。”
“我们只是爱上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
如果这样说,对方反之亦然,那不正好是完美的么,可是为什么这种投射又消耗殆尽呢?
我还是不太懂哲学。
没有人能给我我最想要或需要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可以。
亲密关系通常提供最多的是陪伴、相互尊重和支持,以及辩证的对立面。
当一个人放弃投射,把重点放在内心成长上,他就会遇到自己浩瀚的灵魂。
感觉女性意识的觉醒,其实就是一种内心成长,对男性,应该不明显。
尼采曾经指出,婚姻是一场交谈,一场伟大的对话。
多么直接,引起矛盾的往往是沟通不畅啊,论交流的重要性!论会说话的重要性!
如果重点在于个人成长,那么每个人都将有一个有趣的交流伙伴。
这不正是同频的重要性么,好好说话,而且要永远学习,同频才更长久。
看了最近爆火的《消失的她》里面的文咏珊,一举成名,原来一直是低调做事。人们说,最高级的爱情是共同成长,文咏珊和亿万富翁老公吴启楠虽然在不同领域,但是成长的路径彼此吻合。她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同频并低调和谐的秘诀吧。
婚姻未必不是自我内在认知的折射,只有遇到认知内的那个人才能彼此交付。
没有人可以赚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同样没有人可以嫁给自己认知之外的人。
所以,之所以是亲密关系,应该所有的关系里都最终有自己影子的投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