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而后迎难而上
乾隆先是与弘昼商议,决定派一个与王亶望不熟的人前去调查。随后,又召集众臣,把从和珅口中得知甘肃无旱灾,王亶望欺君冒赈的事说了出来。并让众臣上奏折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王亶望的观点,反对和珅的观点,认为甘肃确实有旱灾。
乾隆对此颇为恼火,因为他们的言辞中颇有趋炎附势之意。而且乾隆也看出他们之所以支持王亶望,是因为自己刚刚嘉奖了他。但乾隆思及王亶望一事也不能不查,但要去查也需要派一个合适的人去。此时,刘墉、纪晓岚请命,但乾隆却宣和珅上朝。
乾隆先是问和珅可否知道王亶望官职,又说得罪王亶望后果严重,但和珅因为知道王亶望确实欺君犯上,所以表示只要为乾隆效力,自己死也不怕。于是,乾隆便封和珅为理藩院左侍郎,前往甘肃查案。……
从乾隆与众臣商议王亶望一事来看,我们看到了,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最可怕的并不是刚开始起步或者是即将灭亡的时候,而是其处于巅峰的时刻。
王亶望谎报旱情属实,但众臣即使听乾隆提及此事之后,仍然上奏支持王亶望,表面上看似是支持王亶望,但实际上却是不敢妄加非议乾隆之前的嘉奖。
这就好比企业中的管理,总有一些管理者,喜欢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使用权力压制下属,直到所有人都赞同他的意见。
但这其实是最可怕的一种管理方式,因为到最后往往管理者自己都不清楚团队到底有没有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同样,人们常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时候,其实并不是因为人们看不到真理,而是因为看到真理之后仍然不愿意做出改变,或者是因为改变所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而逃避真理。
众臣之所以支持王亶望,因为他们都只以一个人为主——乾隆。此时的“对与错”、“是与非”根本不重要,因为没有人对结果负责。
而当我们回过头再看看不少历史人物,他们的时代都从危机开始,但最终却因为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而一路高歌猛进,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历史。
其实,在无处不在的危机中,关键的是我们是否可以保持一颗初心,以年轻的心态,永远从危机中看到机会,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