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摆渡 爱在荒原对岸
--读《摆渡人》有感
育才中学初二(15)班 杨佳豪
生命就像一片湖,命运在其间沉浮。或许孤独,或许无助,也许有了灵魂的摆渡,爱就会在荒芜过后复苏。
《摆渡人》讲述了崔斯坦与迪伦摆脱魔鬼,穿越芜原的故事。如果这是明线,那么崔斯坦与迪伦之间的情感就是暗线了。不难发现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崔斯坦带领迪伦由人世前往“天堂”,后半部分则是迪伦从“天堂”回到荒原,与崔斯坦共返人世。
单亲女孩迪伦处于青春期,正是在理性与稚气之间,不够成熟,因而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倍感孤独。与母亲常闹别扭,同学的嘲笑,好友凯蒂的转学,无一不令她渴盼能获得更多的爱。于是她坐上寻找父亲的火车,希望能一诉衷肠。然而,路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她醒来时发现自己置身荒原,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在等她。
接下来就是崔斯坦一路护送迪伦,保护她不被魔鬼捉住的经历了。在我看来,既然荒原是迪伦心像的投影,那么不妨就把魔鬼看作是迪伦的人性的缺点,它们象征着孤独、痛苦、无助、软弱。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荒原,它便是精神的荒芜地带吧,如果生时未勇敢地面对,死后便一定是要穿越过去的。
理清了这一层关系,摆渡人实则既是灵魂的引领者又是陪伴者了,他们鼓励每一个去世的人充满信心地去抗击自己的心魔,并直面死亡,自己却要无时无刻 不提防着魔鬼的侵扰,这该是极其神圣、艰苦的职业了吧。他们做的是最崇高、仁慈的事,同样也是最痛苦的事,因而他们也都是矛盾体,在发现所有力不从心都是摆脱不了自己后,只能任麻木渗透心神。所以迪伦于崔斯坦的意义是超乎寻常的,她对爱的渴望同样打破了崔斯坦世界的平衡,事实上她也是崔斯坦灵魂的摆渡人,教会了他什么是爱,帮助他渡过了精神的荒芜,由一个虚幻的影像最终脱变了人。
主人公之间的灵魂摆渡是双向的,作者或许也处处暗示了吧。前半部是催斯坦对迪伦,后半部则相反。为何能如此自然的衔接呢?爱神早已给出了答案。无论是崔斯坦在过山谷时舍命相护,还是迪伦穿过分界线重返荒原时的义无反顾,无不令人动容,更让人为爱情的神圣力量而震撼。这一种爱是超越生死的,它建立在两个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之上,因为历经了凄风苦雨的吹打,所以被磨砺得牢不可破。是啊,既然已经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如果仍是以悲剧结局未免过于沉重,作者显然也不愿如此,故此最终主人公都穿越回了人世,镜头定格在相逢的那一瞬间,依然是在隧道出口,依然是那个男孩在等那个女孩,只是经历了太多分别,对相逢的痴恋已升华为灵魂的相依,在淡淡的两句对话中“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不知饱含了多少深情。所谓爱情,原不是甜言蜜语的左右,也不是海誓山盟的虚妄,而只是告诉对方“我在”。这样的一种简单恰恰又是最感人的,张晓风在《我在》这一篇文章中如此说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存在即是圆满,相逢即是幸福,活在当下,不忘初心,请对你的摆渡人说一声“我在。”
在时间的荒原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这本身就美好得不可想象。迪伦与崔斯坦是幸运的,遇见为故事拉开序幕,遇见又为美丽洒下句点,他们完成了灵魂摆渡,共同采撷了荒原对岸爱的硕果。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你我灵魂的摆渡人,他们总是在潜移默化地促进着我们的成长。从遇见的那一刻起,生命之花就被相互映衬得格外明艳。珍惜每一个从你的生命中经过的摆渡人吧,请相信,美丽就在荒原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