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narcissism; 法文 narcissisme;德文Narzissmus
自恋是弗洛伊德1914年的著名论文《论自恋》提出的概念,最初用以说明同性恋者的对象选择,“他们将自己当作性对象,寻找类似于自己的年轻人,想要以母亲爱他们的方式去爱”。
弗洛伊德尝试用自恋概念解释施瑞伯大法官把自己当成爱恋对象的症状。一开始他把力比多(xing欲化能量,融合能量)构想为一个演化阶段,后来构想为投资、投注,有了定量的逻辑。自恋神经症就是把力比多投给了自我。力比多能量是守恒的,是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之间的平衡,一方被消耗的多,另一方的资源自然变少。对象力比多的投注撤回,这个现象被亚伯拉罕在1908年早发性痴呆(是100年前精神分裂的一种诊断)的例子中描写过。弗洛伊德借鉴了亚伯拉罕的观点,认为自我一开始并不是统一状态,需要一种新的精神作用才能构成自我,这个构成模式有两条路径,一个是自体情欲(一种无对象的状态),二是主体从他者那里获得某种影像(自我需要他者的标注才能确认),并沉溺于此。这就和希腊神话,美少男纳西索斯拒绝无数仙女求爱,爱上自己的水中倒影,最终变成水仙花的逻辑一致。他者并非不会影响主体,只不过影响都被主体扭曲了。弗洛伊德在1917年论文《哀伤与抑郁》中,将自恋看成是对他者的自恋性认同,认同肯定是有他者、有客体的,这是第二条路径的逻辑延伸。
但随着第二拓扑学(本我自我理论)的发展,第一条路径,自体情欲(原自恋)的概念,被定义为力比多向内投资的状态,是主体未分化的“一“的状态,一种子宫内生命的状态,这个概念因为太早期,所以不常使用;第二条路径,有他者的路径可被定义为次自恋、或者就叫自恋,是力比多从对象、客体投资上撤回,转回自我。在克莱因那里,客体关系一开始就存在,自恋被定义为力比多转回内部客体的过程。
拉康将自恋和镜像阶段结合,所以自恋是个想象界的内容。主体受到镜像的爱若(力比多,这几个词有一致的内涵)吸引,构成了自我在镜子阶段原初认同的基础。除了自恋的爱若,自恋还带有侵凌性,幼儿的主体将镜子中的映像视为整体,从而与实在身体的不协调形成对比,这种反差形成张力,主体对于小他者(相似者)有着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eg就像撞衫后,你可能觉得对方品味不俗,又愤怒于对方为什么跟自己一样),这是认同和自恋的基础特征。侵凌性不同于死亡冲动,因为死亡冲动位于象征界,侵凌性联系在想象秩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