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小学的时候,学习做事情非常的积极主动,可是一到了中学,就像换个人一样,非常的被动,学习好像也变得无所谓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究其原因,父母不断拔高的期望值竟然是祸首之最。
孩子小的时候,大都是敢于去尝试新鲜事物,也敢于去面对失败的。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低,期望值低,就很容易满足,所以孩子的丁点进步对家长来说就是惊喜。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边的人对孩子的期望也会不断的拔高。在家长心里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倒是有很多应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比如数学考的不错,自然认为其他科目也应该考的很好才对。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也应该很好才对。
这样的高期望,往往会造成孩子的畏难情绪,因为孩子大了,有虚荣心了,爱面子了,他害怕自己失败,也害怕失去曾经被崇拜的目光,所以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勇敢,那么敢于去尝试和面对失败了,也就很难取得更大的突破。
盲目攀比,要求孩子更好,是我们普通父母的通病,生活中都习惯拿孩子作比较,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孩子有一点进步,还希望有更大的进步,所以很难看到孩子的小进步,总是觉得孩子做的还远远不够。离父母的期待,离优秀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直在拉高期望,我们就会变得非常没有耐心,孩子也会在不断的不满中失去兴趣和信心。
其实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这次的不抱怨活动,我个人认为想参加不抱怨活动的大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能够自我有所提升,能够让自己的家庭更和睦的。
可是长久形成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掉的。我们或许会进入不抱怨--抱怨-不抱怨的循环往复中。不管怎样,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可能很小,很微不足道。
如果我们做的不好的时候家人说:“就你这还参加不抱怨呢,你学的什么啊”?此刻,你可能马上就火冒三丈,立刻自暴自弃,“我不参加了行了吧”。
比如我们学习家庭教育,如果某次我们没控制好脾气,或者孩子成绩不理想,家人说“你天天学的啥啊”?
或许这样的言语,就会打击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觉得还不如干脆什么都不做好了。做了你还说,有本事你自己做。我的努力你看不见,要求倒是在不断的提高。
所以,我们不要不断的拔高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对孩子的微小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不足之处予以包容。鼓励孩子去行动,去努力,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