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另类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懂得的人才懂,所以不必苛求所有人懂你。
- --题记
1
案头堆积,渐已生疏,再去触摸,已没有了当日的心动。生活总要留白,而人生难免蹉跎,只是这蹉跎的时光,总是零碎难捡拾。
《另一种时间》的七十八首诗作,如心情花园,流转于各种秘密之间。
有人说诗为心声,我总觉得冥冥中,诗是灵魂的洗白,至少告诫我一种力量,是那种在默默中就有可能被凌迟的危险。
诗可以虔诚到灵魂的纹理,那些欲望的、黑色的、压抑的东西,可以在诗歌的沉潜中得到救赎。
2
张毅伟说诗需要阅历,需要心理经验,需要从心出发去阐述世界。诗人必须孤独,也必须热情。
诗人的工作是将语言切割,切割又融合,这种对语言的设计应如爱情的距离,分离又相拥,爱过也恨过。
在诗坛寂寥的当下,遇见知己便是高山流水,谁说互不恭称又何尝不是一种礼遇?
越多人的交流会抛开语言的外壳本身,字里行间的诗一响,就是心弦共振,再无隔阂了。
我不会写诗,这并不影响我爱诗。流浪的三毛说,“我爱你,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如此甚好,得了便是失了。纯粹的东西更加晶莹,易碎,也易打动许多人。
3
诗人张毅伟出生于50年代,我固执的认为那个年代的人见证或经历了破落的青春,有过身体的疲累和起伏的经历,思想更加透彻,直觉更加敏感。
经历是诞生思想的产物,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更是如此,苍白的单纯只会留下一截灰烬,而灿烂起伏的经历应该是奇幻森林,有无穷的风景和心底的渴望。
4
洞彻而后温润,深刻但不矫情。简单的诗和缠绕不清的情绪,正如冬天和雪花的意象在诗歌中浮潜。诗人爱冬天的冷寂,更清净和更透明,也爱冬天里的雪,悄然无声也震颤心扉。
你看到的便是内心的书写,如果物我合一,物象即心象,心象即物象。
张毅伟的诗并不抽象,语言也是相对简明,但情绪的洞总是很大,很深,似乎有宏远的空间,愈是探索,愈是深刻。
5
最好在一个阳光清暖的午后,沏茶静坐,隔绝外界的喧与躁,就这样的读下去,读下去。
犹如在时间的洪流里漫游,人生长河中的那些尊贵的价值,那些可有可无的态度,可以成为泡沫,沉淀下来的只是内心。
6
有人说为什么要去读诗,被分割的和陌生化的语言,需要被重新解读,不如一首歌来得畅快。
我想世界上的人如此与众不同,便是思想被分割成无数个尘埃,飘扬在上空吧。既然无法重温当年,温一壶文字来深重怀念,亦是良宵佳事。
许是印象错误,诗歌中出现了多次似“验”、“检视”、“反省”、“审视”的字眼。写诗应当是分年龄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心理年龄的分隔。
二三十岁,憧憬昂扬,三四十岁,壮志满怀,四五十岁,略有江河日下,反求安往静,而诗作本身就是对情感的警醒和过滤。
这样成人的状态下,更多的呈现是自省。
7
《另一种时间》多是短诗,情感恣意也克制。读罢,心中忍不住去预想一场雪,预想一场单纯的未来,而未来,似乎与你无关。
不碍,不碍,在僵硬的泥土中开出自己的柔软之花。
那些梦与虚无,诗与歌,时间与青春,就这样与心动相仿,如冬天里的日光,相照心头,暖我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