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经常有人警醒我:“努力学习才能留在城区上班,竟然又嫁回了郊区!你甘心吗?以后孩子也跟你当初一样从郊区的破学校一点一点往上爬,结婚了反而更疲惫、生活质量更差,还不如不结。”
一个两个人这么问,我还能倔强的说:“就是住的远点,我习惯早起,而且不堵车,孩子就先不生了,不能创造穷二代!给国家增加负担。”
但是跑通勤的第一年里,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消磨在地铁里,我变得动摇,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是否值得。就连正在学习的新概念三都有一课专门讲述城市对于郊区生活的优越性,周而复始的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地铁里喘息着,看话剧看一半还得瞄着末班地铁的时刻表,因此从没有看过完整的话剧。虽然常常抱怨这段该死的距离,但是能怪谁,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填上。
直到有一天还算亲近的同事D告诉我她离婚的消息,她沮丧的对我说,“我结婚时什么都有,大房子住着,有钱有势的老公宠着,不用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手里总是挎着最入流的包包,握着最新款手机,每年两趟旅行,不是欧洲就是北美,我曾经认为,眼前的这一切都会永远属于我。谁想,只有身上的赘肉才是真正不离不弃的东西。”
D的婚姻曾是我脑海中最完美婚姻的模型,有钱、有城区大house,有北京车牌号,还有个月工资刚好够往返北京到三亚的稳定工作,然而,这个模型崩塌了,因为这一切基础都是来自嫁个有钱人,或者嫁个爸爸很有钱的人,这样凭借力的物质丰满模型注定不是百分百牢靠的,却也被我肤浅的、幼稚的羡慕了好久。
原来这样外人看起来优渥的生活容易让人失去生活的温度,忘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只有眼角的皱纹和腹部的救生圈记录着岁月的流逝。
这让我想起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温室里待得太久容易丧失跳起来的能力和欲望,最后只有被吃掉的份。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身边生活在温室中的人,大多都是上班家长里短海外购、下班韩剧、小说养赘肉,节假日美食美景晒不停。也许你会说,这就是享受生活,但是你最好有一个足够有钱身体健康的爸爸或者有钱又忠贞的男人,不然如果有一天温室的玻璃碎了,冷风吹进来就要小心了。温室里呆的越久就越容易离不开这样的生活,各种能力也就随之退化,眼前所谓的知足常乐和零压力的生活模式可能只是一场云烟。
幸好我逼迫自己看清现在的处境,当然并非简单的住得远,还有对生活本真的漠视、对成为地铁蚂蚁的麻木。所以,”住得远的我“开始寻找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试着设定计划,有长期有短期,在地铁里学英语、更新简书、制定晚餐食谱,回家认真做饭讨好自己,在周末跑步拉练,体重回归两位数,英语考试过关斩将。也因为住的远,搭乘了在线教育的快车,加入到勇敢跳出舒适区的战士们组成的各种社群中。
人生,只可以更精彩。
相比于时间上各种方便的同事,我只是住得远,一样可以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关键是:这段距离时刻催促着我别停、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