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位事业单位在编的女性提问,父母公婆都已经去世了,孩子还小,没有人带,自己该不该辞职带孩子?
我做了七年全职妈妈,对这个提问的答案一直是:永远不要为了孩子而辞职!
在我辞职之初,有不少人会说:你放弃了出版社的工作,回家陪伴孩子,真是做出了伟大的牺牲。
我都拒绝接这个“伟大”的帽子。其实我的辞职跟孩子无关,只是自身对职业进入了倦怠期。
为什么不要为了孩子辞职呢?
这里可能牵扯到课题分离的问题。
辞职这个课题是你自己的,还是孩子的?
阿德勒心理学这样判断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那基于这个理念,辞职引起的结果是由谁来负责呢?
当然是妈妈(爸爸)自己来负责!孩子没有办法负责。
然而,如果我们以“为了孩子”为由辞职时,便混淆了这个课题的负责者。
导致孩子成了为辞职课题的埋单人。
以“为了孩子辞职”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被讨厌的勇气》)
这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孩子丧失了自己的人生的主动权。
1958年,美国一所女子学院——米尔斯学院,一项历时50年的女性跟踪研究表明,相对不那么成功的米尔斯女性,问题可能出在母亲的过度控制,从而限制她们的自我发展。
为了孩子辞职的妈妈(爸爸),如果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为了孩子”上,那么很可能会成为过度控制孩子的人。
二是父母会有付出感,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便心生怨怼,让孩子有负罪感。
而他们因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自己没有实现自我价值,便可能在孩子面前怨天尤人,“都是为了照顾你,我才没有工作的。如果没有你,我现在都是处长了!”
这可能是一个双输的局面。以孩子为事业的孙杨妈妈,把孩子送上了冠军的舞台,也把他毁在了世界的面前。
这也是为什么要搞清课题分离的重要性!
是否辞职这件事,也许可以从自身出发考虑:
1. 工作是否能够带给你幸福感?
如果一份工作可以轻松混日子,既不会消耗自己太多的心理能量,又可以腾出时间来发展自己。那何乐而不为呢?
这大概也是在知乎里,听到“事业编”三个字,大都反对提问者辞职的原因吧!他们假定“事业编”就是一杯茶一个手机刷一天的工作。
有研究证明,那些在事业上更有创造力的人,首先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没有后顾之忧时,才发挥出了他们更大的潜能。
所以,“事业编”如此幸福,那就别轻易放弃!你的幸福感也能带给孩子幸福。
2. 工作是否能够带给你成长?
如果工作不那么好混,就要分情况了。
工作说到底就是生存时间。这是《五种时间》的作者王潇提出的概念。所谓生存时间,就是人为了生存所用去的时间。
生存时间里又可以分为被动生存时间和主动生存时间。
当在被动生存时间里时,表现出我们的能力不足或者是父母安排的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完全受工作或者上司的左右,是个随便可以被替代的工具人,工作时感觉很糟糕,充满挣扎和煎熬,却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向。
王潇描绘了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在电视台播新闻的感受——煎熬。
自己的脑子里有很多的想法,却在这份工作中不允许使用。展望未来,最大成就可能是在“更黄金的时间段念更重要的新闻稿件”,感觉人生方向模糊了。
假如“事业编”是这样的状况,也许可以借“带孩子”之名,为自己的人生做个调整,换一条车道玩玩儿。
还有一种,主动生存时间。就是当工作本身是自己喜欢的,并且与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处于行业起点或者刚刚晋级,会感到困难、有压力。但是,当我们向长远去看,未来可期!
那就是一份值得珍惜的工作。
我有一位好友,在机关兢兢业业,从一个业务小白一路努力,成为了单位的业务大拿。她完全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从科员提拔到科长,一直到局长。
虽然,她在这个过程中也曾爬坡时压力山大,却一直是向上发展的。
所以,“事业编”大有可为时,就别轻易说放弃。你的努力也会成为孩子人生的养分。
最近被连续刷屏的谷爱凌,她的妈妈,妈妈的妈妈,被爆出全都是自己本身事业有成的女性。
辞职或者不辞职,都是可选项,但看清自己的需求才是重点!
作为妈妈,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做个为自己负责的人!
当明确了这一点,再去权衡利弊,而孩子怎么带,其实是可以有其他方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