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得无事,参加驻京部队心内疾病研讨,听听长知识,可这些所谓的知识有什么用呢,不是关于疾病的,而是疾病以外的思考。两位专家机关枪式地,叙述了今年ESC盛会的情况,重点从五个关注问题,和临床指南的变更情况。就像三十年前周生烈教授跟我说的,先进的技术都在白皮书里,他是六十一所的高工,牛津和剑桥都得过学位,在百度里没找到他的影子,维基百科里似乎有他很多技术标准的译文。医生们主要关注PCI前后的用药问题,特别是药品组合、入药时间、用药时程,在人的基础情况与疾病情况的不同情况下,经验与指南的不同。
他们纠结在药物三联、双联和单联的选择,包括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及一串儿的新药旧药差异上,不管 Research, Education, Congress,还是用主要次要终点、收益风险评估等,我觉得其核心是溶栓与出血的权衡与拿捏。窃以为,针对此两种情况的药物靶向性不够,血管内放了支架后是要防止栓塞的,可血管到此时会脆弱得随时会出血。有一例神经内科的医生讲解脑梗,特别是老年人发作后的有效处理,非常好,让那些心内科的专家主任听得有点耳目一新,比如,两种血栓的不同成分、形成机制、时间因素、BLACK血管壁影像,等等。
零星有趣的知识:分歧会带给我们力量、心脑的同防同治、血管可以旋磨、胆固醇与炎症的双重风险、Q试验、药物在体内残留时间,在稳定性和急性综合征不同条件下,用药时机、时程与换药的复合剂量的经验值。大多数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往往追求“一元解释”,而老年人的症状常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被掩埋在坍塌的草堆下,找到了,也拿不起来了,所以非常赞成他们说:先解决要命紧急的问题,不要追求完美,让一颗八十岁的心脏跳动得像二十岁,很多表征只是事后得到的必要条件,如果被拿来当做充分条件,人的生活哪里还有什么质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