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世尊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將入涅槃。眾弟子圍繞身旁,見佛即將滅度,傷心欲絕,心懷憂惱。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首先即強調「持戒」的重要。
在这个末法的时代,作为一个出家人发心学佛修道,对佛教的存在有伟大的责任,就是“住法王家,做如来使”。我们要了解佛教的戒律,对每个人内心的净化、维护世界和平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坚定信心,只有以戒为师,才能使正法久住;只有严持戒律,才能塑造超脱之品格,有如山颠之青松、空谷之幽兰,必为世人所仰慕和向往。僧人,是清净和合的体现,是人天师表、众生典范。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
“戒法”在我们修行中,它有警觉我们心念的功能。“警“就是“警觉”包含两个内涵:
第一:自我反省
当我们受了佛戒,纳受了戒体,如果当我们内心想要去做不善业,这时候你的戒体就发生功用,有反省的力量,会有惭愧心!我们内心有一种清净的力量会呵责我们,这种惭愧的力量,就会折损罪业的力量,所以佛戒,有【自我反省】的功能,会不断出现。
第二:调伏
前面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到自己有过失,戒体就会“防非止恶”的功能,能调伏我们邪恶的烦恼,所以,当我们有了佛戒、戒体,当我们出现过失时,就能产生反省、调伏、对治的力量。这就是“戒”的基本含义。这个基本定义,再开展出来:“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这是说到众生的内心相貌,无始劫以来“随妄兴业。”在大乘经典说,我们众生的心有两种相貌:一种是“清净心”,一种是“妄想心”一种随顺于“真实功德的”的“清净心”,一种是随顺于“无明”所变现出来的“妄想心”凡夫“心”与“境”接触时,往往是愿随顺妄想,“随妄兴业”,造了许多生死业,“动与妄会”,这个“动”就是经常地和妄想结合一起;“无思返本”,很难产生自我反省和调伏的力量。就是说,如果今天没有受佛戒,在造作罪业时候,没办法将它停止。当烦恼的力量出现时,我们没办法“无
思返本”凡夫就是有这个困扰,明明知道烦恼不好,就是没办法。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看到凡夫的内心,有这样的问题,面对烦恼无能为力。佛陀怎么做呢?“树戒警心”,佛因而制定身口意的戒法,帮助我们更能真实的自我反省、自我调伏,使令我们随顺妄想,不再遭受生死果报的苦痛,意思是说佛陀制戒,表面上是我们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言。其实,佛陀的本意,是要我们内心当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帮助我们“调伏烦恼”,这就是佛陀制戒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善护其心、善守清净三业,把佛法戒律的精体现出来,庄严自己的身心。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所以学佛也就是在学习戒律,这些戒律可以帮助我们保住人身或升天界乃至于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