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顾了一下读书之道与效能读书方法论,首先是清风阁主的六脉神剑:选主题、查资料、做PPT、讲给别人、复盘总结、形成系统。
对我来说,选主题、查资料这两个都没有问题,找主题方面的东西,反复看,理清脉络,梳理笔记。但做PPT,这一点确实很劣,只能简单表述内容,要达到图画与内容相融合,看起来既美观,又能表达深意,就比较困难。
讲给别人,要表达清楚,又要简单明了,还要即兴发挥,说明问题,抓要点,引论据,于我来说,确实困难,首先书读的少,不会把几本书串在一起,单一一本也理解不透,再加上即兴能力欠缺,所以要讲出来确实困难。
复盘总结,知道自己优劣,如何才能更好?这是读书应有之道。但好像比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总结复盘,书看了就看了,不去想这书主要的点在哪儿,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形成系统,这是难上加难的问题,最起码于我现在的水平来说,确实做不到,前面几项没弄清楚,后面这项要想达到,真的还需要很长时间。
钱钟书、金岳霖等四人的故事,还没有去认真查看,相信他们的故事一定能给我启发,并感动我,与其说钱钟书先生是知识广博,光从这个故事,我看到了严谨,认真和精益求精。对待阅读,对待科学,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效能读书方法论的一个视角,两种反思,让人陷入更多的思考,首先一个视角,就是站在作者的维度,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它的框架是什么?想要讲些什么事?这些事通过什么手段讲清楚?
两种反思指如何读一遍相当于别人读十遍?如何读一本书相当于别人读十本?我理解的是,想要读一遍相当于别人读十遍,也是要从作者为什么者这本书方面去考虑,然后从不同维度分析所要表达的内容。读一本相当于别人读十本,海明教练给出的答案是读基础、根基的书,这样掌握了一本书的精华,就可以通过基础演变出很多本,再加上作者的观点,不同的理解,就可以出现新的内容。
读书之道离不开经典的延伸,它也是站在巨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观点,如何读?怎么读?读什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这些都是读书时要思考的问题,只有不断思考,理解作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吸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