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4的主角巧艺刚好与故事3中的若娃相反。巧艺的父母因为学历低深深体会了在社会谋生的不易,誓要将两个孩子培养成高学历人才,于是省吃俭用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代价是原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每年还可以出去旅游一次的日子被打破,现在是父母分开两地,她随着拉保险的爸爸在城里,妈妈带着弟弟在乡下外婆家的茶园里摘茶叶,而且再也负担不起出去旅游的费用。
而穿上私立学校制服的巧艺因为自家经济状况而在众多有钱人的学校里如履薄冰,既不希望别人知道她家里的状况,又不得不与那些有钱人打交道,内心非常焦虑。当老师看到她花很多心思为同学自制卡片夸她有心思礼物贵重时,她拿出的却是一条朋友送她的价值1200的名牌手帕;当她终于考上大学,她的妈妈为了感谢老师而亲自制作了巧克力给老师做礼物,老师感叹礼物的贵重,巧艺却说:“制作这些巧克力原料费才100元”。她的价值观在勉强上了私立学校后慢慢地改变了。
最后她靠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公立大学,之所以考公立大学,是希望能省下学费让她的弟弟继续上私立学校。
在老师眼里,他们一家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拥有一双疲惫的眼睛,彼此都在为这份压力压得没有退路,尽管不开心,他们都必须继续努力。不过也许将来会像她的妈妈说的那样:“多年以后她再回头看看,说不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故事5里的主角陈小乖又是不同,他很有钱!所以,他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老师面前炫耀的都是他的钱。他还很聪明,老师说过的题他都会,还主动让老师给他找更多更深的题。
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很高兴吧?事实上,临要考试的时候,陈小乖却放弃了努力,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因为有多少钱,就缺多少爱!父母虽然生下他,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结为夫妇,他的爸爸妈妈各自有伴侣。他不想接受妈妈的男朋友却被踢到爸爸那里住,但是因为生活观念不一样又被爸爸踢去妈妈那里住。曾经的努力原来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原来高调炫耀的背后,都是因为缺爱而用钱来弥补那份虚荣与空虚。
最后,他的妈妈说了一句比暴打他一顿还要令他伤心失望的话:“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那一刻,他的世界从地板开始分裂,他不知道该站在哪里?对父母的失望与对生活的迷茫让他找不到方向,没有了被期待的存在感,他迷失了自己。
所有的孩子都讨厌父母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特别是跟自己的手足。故事6讲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一个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父母就难免会有比较的心理。特别是老大各方面比较优秀的话,老二的处境就不是很好,常常被拿来跟老大比较。这个故事里讲到两对孩子,一对是姐弟,一对是姐妹。
姐妹的那一家,是在妹妹出现了厌学状况后他们去问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知是因为母亲的比较与压力才导致妹妹出现这个状况,从不抵触这样的提议到接受,再到改变,这个妈妈慢慢地包容了妹妹有妹妹的个性特色,不再强迫她跟姐姐比较。
但是姐弟的那一家,妈妈就没办法做到,还千方百计剥夺弟弟喜欢的篮球时间,强迫他补课,而且要比姐姐的量要大,目的就是要他考上他完全不喜欢的律师行业。弟弟实在受不了挣脱了妈妈的束缚,并用行动来反抗妈妈的安排。当作者想劝说妈妈放手,让弟弟做自己喜欢的事时,那个妈妈说:“老师,孩子是我的,而不是你的,无论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将来负责的人是我,而不是你。你说你让他快乐,你能保证他一直快乐吗?当他找不到工作或穷困潦倒,谁是真正为他负责的人,是你吗?”
本来怀着一腔热情为弟弟求情的人,被那个妈妈批得哑口无言,是啊,这个世界上,能负责孩子的只有父母,能主宰孩子的也只有父母了吧。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很庆幸及时看到这篇故事。常常有人跟我说,你家大女儿那么优秀,妹妹是活在姐姐的光环下呢还是站在姐姐的巨人肩膀上呢?我当然知道两个孩子的差异性,但谁难保自己不会出于某种习惯性思维来将两个孩子进行比较呢?及时看到这篇故事,让我时时警惕自己,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故事7的例子我们身边不常见,但将来也许会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长得非常漂亮精致的主人公是男儿身,但他喜欢的也是男性。他的父母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人,从生活上、学习上、网络上进行阻扰,令他倍感痛苦。在的家长都反对早恋的时候,他们却期待儿子赶紧谈恋爱,但必须是女性。后来他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找了一个学姐谈恋爱,最终那个学姐从甜蜜爱恋到发现他根本不像“正常的男性”而提出分手告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