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对第二章和第三章进行了阅读学习。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小学科学学习中的思维过程,从逻辑学的角度,主要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看似非常具有难度的思维过程其实是蕴含在我们的课程中的。例如在学习植物时,孩子们通过对带入课堂的凤仙花真实观察,发现凤仙花从下到上具有根、茎、叶三个部分,对于其各部分的认识就是一个分析的过程。然后从整体看,凤仙花是由根茎叶三部分构成的,这样形成对凤仙花整体的认识,就是综合的过程。像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普遍运用在带领孩子认知身边的事物上。
而抽象与概括则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有一个进阶。例如孩子在知道凤仙花是由根茎叶构成后,其实已经在进行抽象的思维过程,对凤仙花的认识已经摆脱了花长什么样,然后再观察发现栀子花也是具有根茎叶的,我们青青园种植的向日葵,辣椒,番茄都是具有根茎叶然后就可概括出植物具有根茎叶三个部分。
比较让孩子找到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分类则可以让孩子在比较的基础上把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在一年级上册,我们有在观察中比较这样的单元,通过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找到物体的差异点与共同点。而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则涉及到物体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的编写涉及到的逻辑与对孩子思维上的锻炼。
对于教学中体现的思维过程,都需要老师的设计和现场指导。此时也要求我们对于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要体现对分析、综合、比较的指导。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记录单,不一定要使用活动手册上的记录单。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小学科学概念的定义方式。对于概念,我们有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对于词语本身,有语词定义。在我们每课的教材上都有一些科学词汇。所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些词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强调依据事实的思维,强调思维过程的清晰性和肯定性。在实施教学时,除了思维逻辑要考虑,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小学生基本处于对概念原型的感知和理解,我们应该基于此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
其中,实指定义是儿童学习母语、了解概念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课堂上,面对低段学生可以多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概念。还有列举定义,尽可能多的举出一些例证,帮助学生获得关于该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一些了解。
不断学习,帮助我们对于课堂的教学设计有更多思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让孩子有更好,更喜欢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