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公元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是南阳的文化名人,张仲景的墓在现南阳市区“医圣祠”内。南阳有卖常用药品的“仲景大药房”,中医名家坐诊的“仲景堂”,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张仲景国医学院”,还把河上的一座桥命名为“仲景大桥”,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命名为“仲景路”,每两年还举办一次“张仲景医药文化节”。
今天看到了关于张仲景的几则佚闻趣事,忍不住感慨:“医者仁心张仲景”。如果没有大格局、大气魄,便不可能有“医圣”张仲景,也不可能有现代良医钟南山、李兰娟、屠呦呦。
1 坐堂问诊
张仲景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博览群书。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昏暗,做官没有出路,加上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十岁便开始学医,同乡何颙善识人,对张仲景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善思好学,但没有做官的气质,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是个有影响的大人物,他和袁绍、曹操、王允都有密切往来。何颙的话对张仲景影响很大,他在医术上不断精益求精。
后来,张仲景被举荐做长沙太守,张仲景为了能给更多的穷苦百姓看病,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不问政事,把长沙太守的大堂变成给百姓免费看病的诊堂,所以才有后来的“坐堂问诊”这个词。
2 名家传钵张仲景的故事
说的是南阳有一个叫沈槐的名医,无儿无女,年老的时候惆怅自己的医术无人继承,因而积郁成疾。
张仲景给沈槐开了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面涂上一层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觉得张仲景开的药方十分可笑,逢人便嘲笑张仲景开的药方无法治病。结果他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病竟然好了。
张仲景对沈槐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就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3 张仲景与饺子的传说
说的是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告老还乡的时候,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这个故事真假难辨,但南阳确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说冬至日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伤了。所以,每到冬至日的时候,南阳人差不多家家户户包饺子。如果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包饺子,也会到饺子店或超市买点饺子煮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