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系列四】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还是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很多时候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内心充满了力量,对自己的生活有着非常合理而具前瞻性的规划,而有的人的却总是过得浑浑噩噩疲惫不堪。区别就在于前者清晰的知道想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后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什么样的人”,即是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提到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核心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体现在职业的取向上就是一个人希望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事业),希望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这种选择的驱力来自于你内心原型的力量。原型作为一种带有集体潜意识的能量团,会和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起,推动着你走向你人生必经的关口。说到这里,忽然产生了很深的命运感!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每一个微小的个体人生大致的走向,岂不是早就是命中注定的?既然如此,一切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还有意义吗?一切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有其称得上绝对的合理性,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存在于每个人命运之中的那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所有人生的经历都成为了必然!探索自我的过程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看清,看清之后坦然的接纳,并有勇气面对。
和人格面具极其相似的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它更深的指向一个人内在人格的结构,其核心是人格的功能状况。在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理想化形象的超我之间,自我起着协调的作用。这种协调功能是否发挥良好,由人格自身发育的品质来决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旦其原型在内在自我之间建立了正向的联系,理想化客体(过渡性客体)也就随之出现了。理想化客体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自我向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进。在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把某个自己钦佩和欣赏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默默的努力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或者几个人,那么你是幸运的!迷茫的生涯之中,需要一座灯塔,让我们可以在混沌的世界中不致迷失方向!
温尼科特的虚假自体,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让我们得以清晰的看到人是怎样去适应环境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之间建立了怎样的链接,又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异化。假,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是适应环境必备的武装。可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假,为什么假?却让人格的成长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不确定意味着诸多不可预料的可能,只要全情投入,人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总是意想不到的完全胜任,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虚假自体一旦成功的掩盖了真实自我,就变成了阻碍情感链接的铜墙铁壁!在亲子关系当中,这是一道可怕的鸿沟,母亲因此而无法理解孩子,从而导致意志的强控主宰了原本应有的宽容和自由,在母亲的意志之下生存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生命的自发性和创造性,觉醒之后怨怒的狂潮会让脆弱的亲子关系分崩离析!亲密关系当中的虚假自体让大量的误判代替了事实的真相,长期无法交流会导致关系趋向僵化,缺乏活力的情感是注定要走向死亡的。
虚假自体的适应功能是通过它所具有的防御机制来实现的,防御机制体现的是人的心智结构,心智和情感发育水平高的人既能形成良好的防御机制,又能与人很好的链接,情感之河是流动的,生命才能充满生机,人格面具也才不会僵化。边缘化的孩子因为不具备完整的人格结构,无法形成适应性的防御机制,没有防御能力让他们总是处于缺乏安全感的受伤害的处境中,从而不能与人建立联系。对于这样的孩子,修复性的生活化的陪伴是有效可行的治愈方法。
过渡空间,结构中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域。孩子在最早期的认知结构中是没有象征的,有的只是符号。作为过渡空间的游戏场让幼儿发展出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在过渡性空间中要创造出那个过渡性客体,即他最大的幻想和现实之间微妙的链接,在这个链接中他有多少的自发性,有多少的促进和抑制,有多少的认同和忽视,有多少的创造性的资源都将决定这个孩子本心的发展程度。因此,作为给予孩子创造性资源的母亲,其人格是否具有最大限度的宽度和弹性,自身成长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简言之,你是否具有自我体察反思的能力,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毅力,是否拥有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你与人是否保持良好的沟通,你所处的家庭是否是一个可以让人感到温暖和自在的场所等等,都决定了你孩子的未来!本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它可以激发出人最佳的创造力,而孩子的本心,是需要成人特别是母亲去好好呵护的!
恰当的接纳与挫折形成的幻想与现实的分化。婴儿在母亲够好的照顾下,最初形成全能的幻想,但随着对母亲不可控的逐步感觉和分化,孩子慢慢去除了幻想,发展出了现实检验的能力,这就是孩子与现实链接的能力,在孩子过渡性客体形成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区分出了“我“与他人的不同。母亲对孩子充分的接纳让孩子处于全能感之中,从而发展出应对外在现实的能力,并形成了外在现实的概念。但这种接纳却并非是无限度的,长时间过分的接纳就成了溺爱,这种溺爱让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以至于严重的阻碍了他心智的成长,降低了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什么说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就要开始和自己原始的本能做斗争,原因就在于母性泛爱的本能会摧毁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空间。放眼望去,有多少的孩子被理性的母爱所成就,又有多少的孩子毁在母亲盲目无知的溺爱之下!
客体使用和完整的欲望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是可以无情使用的客体,只要他高兴,他可以让母亲为他做任何事,只要母亲没有表现出拒绝,只要他每次有理无理的要求都得到满足,只要他使出的小技俩每次都能奏效让母亲就范,在神一般的全能感中,他可以视母亲为他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谁说亲子关系不是一种博弈呢!一切无意识的较量都由双方的力量来决定。母亲是怎样的?面对这一团还未分化的肉,面对迅速成长中的小生命,你有引领他的智慧和力量吗?还是像一只咯咯叫的母鸡,只想着把食物拿到孩子的面前?当有一天,孩子发现你不仅自己无能还连带着他也无能的时候,你看看他怎样义无反顾的毁灭你!
你会独处吗?记得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与人交往是不幸的,而一个人若是不能独处则是一种悲剧了!”由此可见独处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那么首先什么是孤独?孤独不是你一个人吃饭睡觉逛街自言自语,也不是身处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中百无聊赖!孤独,是你发现在无限辽阔的空间和时间里,你,只是芸芸众生里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孤独,是当你身陷于人生终极的困境之中举目四顾只有你一个人!可是,这种孤独感却并非人生的残缺,相反,它让你清楚的知道,从现在开始,你要开始战斗了,抛弃依赖导致的胆怯,抛弃瞻前顾后的畏畏缩缩,你,只是因为宇宙给了你存在的理由,你便没有退路可走!放弃,是懦夫的口头禅,戴着镣铐踏着荆棘前行,才是勇者的选择!因为人生注定无法改变的孤独,所以上天给每个人都赋予了自身圆满的可能和与另一个心灵链接的契机,在孤独的人生里,对于那个至始至终陪你走到最后的人,对于那个在你心灵的荒原点亮灯火的人,你,没有理由不心存感激!
可是,什么时候你能完全的体验到人生的孤独?在体验自己生命的孤独时,你心里是否还能同时也感受到芸芸众生那身处茫茫宇宙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无助?如果能,你的心里才有可能容纳人性慈悲的种子,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怨恨寛谅他人,才有可能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合作与陪伴!这样的领悟与内心力量的获得,来自于独处。只有在排除外界干扰心如澄明之时,我们才能触及到那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启示!
独处的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要怎样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孩子的独处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情绪阶段:
A.I“我”阶段代表自我从环境中与个体结构中浮现出来,这时的孩子能够区分我与非我。
B.I am我是阶段发生在3—6个月的时候。
C.I am alone,母亲可信的存在帮助孩子建立独处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孩子早期和母亲的关系中,适时的接纳和分离可以让孩子在准确的区分出我与非我的同时,得以保持独处时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一个被母亲过分保护的孩子,心里容纳了过多被侵凌的记忆,缺少安全独处的体验,与他人乃至和自己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隔离,内心的情感得不到滋养,内在的力量越来越走向枯竭,不止独处越发成为令人惶恐不安的心理折磨,就连与人交往都是一件倍感痛苦和无聊的事情,退缩也就是必然的了。
独处,其实就是在内心深处遇见真实的自己。如果你准备好了迎接它的勇气,如果无论那个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你都会坦然的接纳并能善待它,那么,你也就具备了独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