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同情的力量,他们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中国人全部的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它不是来自身体器官意义上的感觉,也不是来自神经系统意义上的激情,而是情感或者人性友爱意义上的感情,它来自本性的最深处——精神和灵魂。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友爱的生活,一种灵魂的生活。
日本的礼仪就像一朵没有芬芳的花,而真正有礼貌的中国人的礼仪有一种芳香。
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精神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它不像头脑或智力是一件坚硬、呆板、严格的仪器。用精神去思考,你就不可能做到像用头脑或者智力思考一样那么稳定而严格。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精神的状态,一种灵魂的性情,你们不能像学会速记或者世界语一样学会它,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心态,或者用诗人的语言说,是一种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成熟头脑的人。
真正的中国人,是过着成人的理智生活,同时具有孩童般纯真心灵的人,而中国人的精神是灵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现在,如果你纵观中国人的第一流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里的精神产品,你会发现正是灵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使它们赏心悦目。
艺术和诗歌能使艺术家和诗人看到这个世界中的美和秩序
不以暴易暴的正义和爱的法则——实际上就是道德的力量。
被驯化动物的智慧不是来自推理,也不是源于本能,而是来自同情心,来自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
宗教教导的对神的信仰,通过给人生存的安全感和永恒感,使他们保持平静,给予他们的心智和性情必不可少的平静,去感受他们内心的君子之法或者说道德感。我重申,这一点才是使人类真正服从道德行为的准则或者道德律的唯一权威。
孔子说:“我们称我们生命的法则为天命。实行我们生命的法则,我们称为道德律。当道德律被提炼并置于适当的秩序中时,我们称之为宗教。”[孔子的原文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此,根据孔子的说法,宗教和道德律——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道德律——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宗教是精炼的、有规则的道德律,是道德律的更深刻或者说更高尚的标准。
在孔子的教义里,修养对应的汉语是“礼”,曾经被翻译成不同的词,比如礼节、礼数和礼貌,但是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是修养。这种修养,这种君子的美好情操和修养,当应用到道德行为时,在欧洲的语言中,被称为荣誉感。事实上,孔子的君子之法不是别的,就是荣誉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法的这种荣誉感,不像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道德律一样是一种干巴巴的呆板的对是非的形式或者规则的认识,而是像基督教圣经里的正义,是一种对是非或正义无法定义的绝对本质的本能、强烈而鲜明的感知,即被叫做“荣誉”的正义的生命和灵魂
孔子说:“在教育中,感觉和情感是被诗歌的学习所唤醒的;判断力由修养和礼貌而形成;性格的教育通过音乐的学习来完成。”[孔子的原文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之所以翻出这本书,是因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有一集播放辜鸿铭的演讲,觉得很不错,正好家里有这本书,于是就翻了出来。看完后才发现精华都在电视剧里说完了,不免有点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