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还像以前一样对摄影感兴趣,却不想出门,一直都是躲在角落观看别人拍摄的画面。2015年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出门,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一出门,就开始莫名担心自己的穿着,会把自己和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对比,会莫名自卑,远远看见路上有派传单的人我都会犹豫半天——“要不要换一条路?他派给我时是接还是不接?怎么拒绝好呢?”……却从没想过为什么要这么纠结,有什么好纠结的。
时代在发展,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来说,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们习以为常。剩下的社交就是互联网上虚拟世界的互动,朋友之间用文字聊天,总听不见对方的语气——在这也心疼自己的朋友两秒,在我生闷气的时候好心来开导我,却被擅玩语言游戏的我三言两语打发掉了。于是因为这些科技带来的便利,人的心理障碍也多了许多。
这种心理我想也是所谓的“死宅”——我认为是一种病,不是大家介绍自己时可以用来哗众取宠的网络用语。所以我开始有针对性地跟相处起来觉得很舒服的朋友一起出门,有时候看电影,有时候踩单车,有时候就单纯地坐在小茶馆聊一下午的天——一开始有点别扭,周围有的人甚至往我和朋友这边拍了一张照(我想他肯定在朋友圈这样说道“今天遇到两个一直占着位置闲聊的学生”)我们都吓了一跳,甚至悄悄讨论了一下要不要“逃走”,不过“懒癌”发作,也厚脸皮了一把,但总算达到了我的目的。
其实我们逐渐都变成了只会活动快门的相机,分享生活的初衷之间变为了机械式地记录生活。不发微博就手痒,不发动态就心痒,不刷朋友圈就难受。然后发出后没人关注没人留言或点赞就不乐意了,这样累心的生活我也试着摆脱过,发现原来自己琐碎的生活不给别人围观是挺不错的一件事(当然你如果有不琐碎的、独特的生活经历依然是可以分享的)
扯淡了这么多,只想说这些是我个人的感慨而已。然后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