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要事优先”的主题,但有感于原来的文章实在有点太过琐碎,突然想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话题我很早就问过自己,总觉着活着就好。通过这一次主题阅读,对我而言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人活着就是为了持久的快乐,为了一种持久的满足感成就感舒适感,活着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那有小伙伴可能会问,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往及时享乐,对,如果当下的快乐不影响未来的快乐,我认为就应该去做。但有个问题,很多当下的快乐是会影响到未来的快乐,那如何去做,其实是应该有一个标准。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动物性的需求虽然需求的强度非常高,但影响时间短;社会性的需求,虽然强度不高,但影响时间长。说人话就是,人感到饿的时候,它的需求强度远大于对学习的需求,但是一旦吃饱之后,这种需求的满足感会消失得非常快。反之,人学习的需求的强度相对是比较弱的,但一旦获得满足,他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一直以动物性的需求,来提高自己的满意度,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挖掘新的动物性需求来满足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子才能持续不断的感受到快乐,但从现实生活中而言,哪怕真的能找到这种持续的方式,通常对未来也是一种伤害,不是吃的太胖,喝的太多,就是玩的太疯。很难想象一次疯狂之后,现实的生活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活带来的舒适感。
反观,如果我们尽可能以满足社会性的需求,来提高自己的快乐,由于各种社会需求有一定的持久性,很多需求是可以叠加的,我们就不需要疲于奔命,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当然,社会性的需求是以动物性需求满足为基础的,这里只是强调不能以动物性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因为这性价比太低了。
由此可见,我们的要事,我们的目标,一定是以带来持久的快乐为终极目的。《幸福的方法》强调能够带来幸福的就是以三圈交集的事情为目标,即快乐,有优势,有意义的目标。这里强调的目标很直接的就是快乐,有优势,其实就是持续不断的获得快乐的能力,而有意义,其实强调的就是马斯洛理论里的自我超越,这是最高层次获得快乐的方式。这种方式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帮助,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远大于个人的私利。幸福的方法:持续的运用擅长的方式,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己最大的快乐。
《习惯的力量》强调我们的习惯都是由场景暗示+行为=奖赏,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我们的习惯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快乐,至少是即时的快乐。也就是说只有获得快乐,我们还会去做这个事情,如果想长期做一件事情,让自己获得惊人的意志力,那一定要去发掘事情背后带来的快乐,这才能让自己持久的去做这件事。
《拖延心理学》强调实现未来目标,一定是要将事情分割到最简单的事,这其实就是在强调,再大的事情如果能细化成小事情,及时的让人获得快乐,我们将不再拖延,我们会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
《精力管理》强调如果目标是积极的,发自内心的,超越个人利益,将会带给人强烈的持续不断的精力。这里面,积极,从过程中上发现让人快乐的地方;发自内心,说明是能让人感到真心的快乐;超越个人利益,向往的也是最高最持久的快乐。《精力管理》这其实就是在说,设定真心感到快乐,超越个人利益的目标,能够获得的强烈的持续不断的精力以帮助我们获得持久的快乐。
《自控力》强调的是,减少“未来折扣”,要将更多未来的事情,联系到当下,让人真正能够明白,到底什么事情是真正快乐的,能带给人持久快乐的。
《要事第一》,强调围绕原则,通过良知,意志力,自我意识,想象创造力来实现心中之活,满足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心智需求,精神需求。讲的虽然很复杂,但还是能拆解出来,原则其实就是不受人影响的获得快乐的规律,良知就是人类普遍内心衡量快乐的标准;意志力,就是持续发现事情背后的快乐的能力;自我意识,就是觉察分辨不同事情获得更多快乐的能力;想象创造力,就是构想目标完成后获得快乐的能力。史蒂芬柯维,确实对要事的认识非常深刻,不愧为时间管理的导师级的人物。
由此可见,“要事优先”,其实就是“快乐优先”,我们的行为遵循获得快乐的规律,我们快乐符合大众的普遍标准,我们善于发现事情背后的快乐,我们有能力分辨快乐的大小,我们愿意为更快乐的事情做出取舍,这才是人生终极的要事---持续的获得真正快乐。
阶段性的感想和整理,让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所谓的不忘初心,忙碌生活的本意,其实应该就是快乐,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