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父母和你沟通时,你很不耐烦;
当你和孩子沟通时,他很不耐烦;
当你试图和别人讲道理时,通常都是遭遇不耐烦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道理人人都懂,你并没有让对方明白他们原来并不明白的东西。所以别人不愿浪费时间听你啰嗦。
让对方明白他之前不明白的,才算沟通。否则只是说话,强一点的算,交流。
按照这个定义,如果每天下班,你拿出一张纸,写出你今天沟通的数量,恐怕会少得可怜,甚至聊胜于无。
可怕啊,我们天天上班与人打交道,却大部分不是在沟通,而是在说话。
既然沟通这么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了解什么是沟通呢?
我觉得至少有3条路可以走向高效沟通:
读书、写作、演讲
1、读书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社科类"图书,因为读这类书,常常能让你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未来简史》《人类简史》《巨婴国》都是在告诉你,你原本不知道的事。
这几年散文读的少,我一直觉得散文说的,大部分都是你知道的东西,只不过它通过语言的魅力,把你知道的东西再次激发出来而已。
不过从这个角度说,你看散文至少可以知道为什么作者能通过一种描写,一种语言,一个故事,能把一个你知道的道理,说给你听,你还不讨厌。这也是你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多读书,不管是什么书(但必须是好书),你其实都可以学到沟通的技巧。
2、写作
知乎上的写作,为什么这么火?不熟悉知乎的时候,我很少看,但看得多了,你会经常看,甚至天天看。为啥?因为你可以在上面问你不知道的东西,会有各类高手给你解答。
而且你还可以去回答别人的问题,回答的质量越高,你的人气越高,反过来激励你回答更多高质量的问题。
知乎做的就是提供"有效沟通"。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在生活当中,有效沟通太少了,所以才把这个网站搞火了。
稀缺的,就是价值!
你看公众号,简书上面什么文章火?就是那种教你什么什么的文章火,甚至阅读量超过一些社会热点,因为社会热点就是个好玩,热闹,而和你生活相关的东西,才是你最需要的,那种你不知道,又想要的东西。
3、演讲
上周末,我在群里做了一次微课分享《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有兴趣的童邪,可以找我要文稿版。
微课分享的,是书里的内容,纯干货也就半个小时的内容吧。可是我没想到准备却花了3个多小时。
我试图找出原因:
1、你不能照着书念,否则别人买本书看不就完了。
2、你不能说书上的案例,必须结合自己的真实例子。否则别人买本书看不就完了。
3、你的讲解要比书上多出至少1倍。否则别人买本书看不就完了。
4、你要讲出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是他们之前看不到的。否则别人买本书看不就完了。
你必须要讲出别人不知道的,甚至是别人看了书也不知道的东西,这样你的演讲才有价值。
如果听众听了你讲的,之后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一场失败的演讲。
别小看这程咬金的三板斧,多少英雄尽折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