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是个早就存在的名词,如今被广为人知而得到热议是由前几天发布的一篇名为《不寒而栗的“爱情”:因为不是处女,北大女生遭男友精神折磨后自杀》的文章。这篇文章披露了大三女生包丽(化名)服药自杀的部分细节。文中附有很多死者男友牟林翰,谴责她非处便是“原罪”的聊天记录。
你的那份清纯和好奇
都已经被他人占去了
在最初的舆论中,人们把它归为处女情结。
由知情人更细节的透露,这更像是一场以“不是处女”为突破口的精神控制及精神凌虐。即使是处女,他也会找别的“原罪”。因为女方已经卑微到绝望。
将对方捧为星月,将自己贬入尘埃,这症状,似乎更像是被PUA洗脑后的女生表现。
一些对PUA这个冷门词汇有了解的大v,迅速站出,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PUA”这个名词一秒眼熟,一天掌握,三天熟知。大众开始快速运用和扣帽子。
到底什么是PUA?
PUA,全名pick-up artist,最初,是一种通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教人们与异性接近交往的技术。后来,逐渐发展成突破、控制、操纵、凌虐对方精神的情感邪术。
当中分了不少流派——自然流、技术流、夜店流、下药流、学生流、捡尸流、泡良流……pua会通过调查了解女生的喜好、进行人设确定和包装。从外表武装到朋友圈、微博的日常发表。跟着,通过话术与你搭讪。等你被其人设吸引,再通过撕毁人设,博得同情。还有建立契约、撕毁契约等连环操作,从肉体、精神、经济上完全控制你。
对于这位死者男友是否真的系统学过PUA呢?PUA是重数量的,以一天睡多少个为荣,牟盯住一个女孩死坑,会否更多出于个人心理失调?他让女孩称其为主人是符合的,但是他反过来称女孩妈妈,自称宝宝呢?
是否世界上会有一种人,没有系统接触、学习过PUA,却无师自通拥有控制他人情感的技术?这类人是否能被更谨慎的说为拥有PUA相似特征呢?
近期看到《情深深雨蒙蒙》中何书桓被扣上了PUA的帽子,因为他多次指摘依萍,却忽略了他初见为依萍治伤,刚认识帮依萍出头,谈恋爱还豁命救依萍,一次次义无反顾蹚依萍整个家族的浑水,真正的PUA会这样选择吗。
PUA、抑郁症、雪花论、高危职业……这些一个个出现的名词,背后是生命消逝,才引得大众注意到的词,却在被戏谑化、白痴化、娱乐化,变得幼稚、平平无奇。
网络一下子所有人都在自称抑郁,身边一下子出现了数不清的PUA,再也没有人愿意从事高危职业……
别将刚学的词滥用为一场狂欢。
它们是事件,会被娱乐,但应该被严肃对待。
关注公众号:失落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