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了,小米的妈妈送她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小明米却怎么也不愿进去,紧紧抱着妈妈的大腿,哭成了泪人,哭喊着妈妈不要走,不要走。
无论妈妈和老师怎么劝小米就是不愿和妈妈分开。
妈妈不得已和小米一同进到幼儿园,陪着小米玩一会希望小米可以慢慢适应幼儿园。
可是小米却时刻盯着妈妈,妈妈一要离开小米就大哭大叫。
如此反复好多天小米还是不能顺利的上幼儿园。
为什么同样的年龄段上幼儿园,有的小朋友可以顺利入园,有的孩子却许多天都无法和爸爸妈妈分开顺利上幼儿园呢?
听了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课才明白,小米这样的小朋友很有可能是'分离焦虑'。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有分离焦虑呢?
这得从孩子的心理营养说起。
我们知道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生理营养,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是需要心理营养的。
孩子心理的发育成长就像种子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等一样需要心理营养。
那什么是心理营养呢?
心理营养就是对人类五大天性的满足,这五大天性是爱的能力,与别人连接,价值感,独立自主,安全感。
人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心理营养是不同的。
孩子从出生就需要心理营养,0到4个月的婴儿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完全被接纳。
一个婴儿来到世界上,什么都不能做,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却能够完全接纳这个婴儿。只要婴儿在4个月之前被无条件的接纳,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就是不缺的。
而4个月到3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安全感。
孩子获得安全感的目的竟然是和他的重要他人分离,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孩子在母体中就和妈妈是一个共生的状态,出生后虽然肉体上分离了,但是心理上却任然处于和妈妈共生的状态。
随着孩子的成长,探索世界,慢慢发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孩子需要获得安全感来慢慢实现他作为独立个体去生存,去与妈妈分离。
孩子从4个月到10个月期间主要的行为能力是爬。孩子学会了爬之后我们会发现他总想到处爬,可是爬出去一会看不到妈妈了,就会哭。
这是孩子第一次有和妈妈分离的意识。而这种分离的尝试是有条件的。要在妈妈的安全范围内,随时能够看到妈妈感知妈妈的存在,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心,才有安全感。
10个月之后孩子开始学习走路,这是他逐渐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
到3岁之前孩子一直处于不断探索自我独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要给予了充足的安全感,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父母如何做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
妈妈的情绪稳定对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可能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就在那儿呆着,孩子就感觉是安全的,心安的。
其次爸爸妈妈的关系要和谐稳定 。
再次允许孩子做任何他能够自己负责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2岁之后总想自己做事情,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等等。然而很多的家长看孩子做这些事情多的时候很困难,于是就什么都帮孩子做。特别是一些老人带的孩子,总怕孩子吃不好,弄得到处都是;穿不好,穿件衣服要半天。这样什么都帮孩子做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己做不好的不安全感。
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产生入园困难。
3岁之前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会给孩子一生造成影响,入幼儿园时的分离焦虑,可能只是刚开始出现的问题。
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对其它人产生依赖,无法正确处理亲密关系,如恋爱关系。如果双方分开,正常的心理安全感强的人可能伤心难过,过段时间会慢慢平复。安全感缺失的人可能就无法走出来,可能会走上极端,自杀,自伤,或做出一些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
因此安全感的给予在孩子一生中十分重要。其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就是母亲。母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情绪稳定至关重要。作为母亲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呢?
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课也有详细的指导。关注我可以立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