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网友吐槽:
自己微信回复了老板一个“嗯”,被老板批评了,小姑娘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准备辞职。
结果网友们纷纷力挺老板,“嗯、啊、哦,是微信聊天三大最敷衍。”
微信诞生快9年了,但还有很多人用不好微信。
也许你也经常遇到这些尴尬的情况:
老板突然在群里@你,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复,犹犹豫豫,生怕出糗;
好不容易加上客户微信,对方朋友圈却屏蔽了你,私聊也总是不回,订单无望;和在追的女生聊天冷场,发表情包没想到更尴尬,濒临谈崩;
想想看,因为不擅长使用微信沟通、社交,不擅长经营朋友圈,我们浪费了多少感情、时间、机会、人脉……真的太可惜了!
而且,现在几乎人人用微信,线下见不到几次,人脉基本沉淀在微信上。
微信聊天就是交流,朋友圈就是你的名片,关键时刻全靠小小的微信。
你可能会说,微信真的这么管用吗?
--------1--------
34岁,产后抑郁,财产清零
靠微信社交,她救了自己一命
34岁前,很多人说林特特是被命运眷顾的人。名校人大毕业,出版社优秀编辑,各大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婚姻幸福,又刚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但命运就像开玩笑似的,在34岁这一年,接连给了她无数打击:
生完孩子没多久,林特特就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每天情绪反复,焦虑,对宝宝事无巨细,又怕照顾不好他;
工作也面临危机,传统媒体逐渐没落,年轻的新人辈出,再不转型,就等着被淘汰;
一场打了几年的官司终于结束,收到的却是财产清零的通知。是的,34岁这年,有家有娃,突然没钱了……
那年春节,林特特在巨大的抑郁和焦虑中,痛苦不堪,自信心跌倒谷底……
怎么办?
既然人生已经到低谷了,往前的每一步,都只会更好。与其焦虑,不如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林特特一直想出一本自己的书,30万字的书稿早已准备好,却苦于圈子太窄,找不到合适的合作方和推广机会。
那年微信大火,对社交课题一直有研究的她,察觉到里面的机会,于是研究起微信社交的玩法。
她把市面上所有相关的书籍,文章分析了一遍又一遍;请教专业的沟通大师,将社交管理、人脉管理、情商管理等科学的方法论与微信结合,慢慢地,她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微信社交管理方法。
场景共鸣法,降低心防获取信任,顺利加到目标微信;
高效开口公式,靠朋友圈和一对一破冰,从陌生人变成朋友
--------2--------
林特特说,“微信,就是一座社交金矿,但很多人都忽略它”。
朋友圈连载亲子故事
助她转型跨界,迎来事业第二春
经历过人生至暗的人,更懂得未雨绸缪。林特特知道靠一两本书不可能吃一辈子,必须更早做好第二次转型的准备。
然而,写了这么多年,尝试一个全新领域何其困难?放下过去多年的积累,也有太多的不舍。
思索再三,目光转回她熟悉的微信,或许能找到新的机会。
她仔细梳理朋友圈,发现只要是写和孩子有关的内容,点赞和评论就特别多,还有朋友建议她出一本亲子书。
她决定继续在朋友圈尝试。毕竟,朋友圈就是一个0成本的试验田。
发一家三口的趣事,很多人被逗乐:
和孩子聊亲子缘分,把很多人“看哭”……
多亏这个连载,朋友圈愈发活跃起来,很多之前说不上话的好友重新互动起来,关系拉近,圈子逐渐活络起来。
受欢迎的内容一传十,十传百。连载刚完结就有几家机构抢着合作出绘本。没过多久,林特特的第一本亲子绘本《你是我的小天使》上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加新书发布。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也到场支持。
育儿大咖凯叔的团队通过朋友圈看到绘本出版,慕名找她合作,只用两周时间,打造了收听高达3000万+人次的儿童爆款专栏《你是我的小天使》,登上凯叔哄睡故事榜第二名。
还登上人民日报数字屏,学习强国APP。
这一切,全靠她的微信社交管理方法。
朋友圈经营帮助她从在青春励志题材之外,拓展了亲子写作领域;而凭借着微信群的高效运营,她又成功跨界影视圈。
2017年,林特特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认识了几位影视圈的同学,便组建了微信群,大家经常在群里探讨业务,交流学习所得。
群里有一位同学是著名编剧,当她听到林特特打官司的故事时,就极力建议她写成小说,在这部小说《立水桥北》出版后,又介绍了一家影视公司帮她把小说的电影版权卖了出去。
<林特特作品:小说《立水桥北》,刊于《小说选刊》2019年第2期>
林特特说,如果我的能力是1,那么微信社交管理就是这后面的0,帮我十倍,百倍地快速成长。
--------3--------
别让你的微信
拖了你成长和幸福的后腿
很多人因为不擅长微信沟通,不擅长通过微信链接人脉,在狭小的圈子里吃尽苦头。
学员刘梅,26岁,单身,是一个三线城市的国企行政文员,月薪不到3000元,每天单位宿舍两点一线,只有周末偶尔见见闺蜜。
她去年压力特别大,爸妈希望她尽快找到一个男朋友,结婚生子。但她觉得自己长得又胖又丑,生活还这么无趣,不会有人喜欢的。
“我也很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可是我每天在这个小地方,圈子这么小,能怎么办呢?”
林特特告诉她,生活并没有那么糟。她的圈子也并不小,只是不懂得发掘,微信群就是很好的工具。每一个微信群就是一个圈子,只要找对圈子,问题就能解决。
在林特特的帮助下,刘梅发现,她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找男朋友,相亲群不是最需要的,而是加入合适的圈子,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让生活更精彩。
首先是减肥,刘梅加入了减肥饮食群和运动群,每天打卡晒饮食、运动数据。一开始,刘梅觉得自己一定很快就放弃,但有教练在群里的指导和群友的相互打气,她坚持下来了。
其次是培养爱好。刘梅的声音挺好听的,有群友推荐她加入一个主播训练营。完成学习后,刘梅还开了自己的电台,慢慢地也积累了不少听众。领导看到了,还邀请她去客串单位年会的主持。
减肥群、运动群、主播群……通过这些圈子,刘梅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人瘦下来了,也变得更漂亮了,还养成了运动的习惯;业余通过播音,还能接一些兼职。最令人开心的是,刘梅说,她越来越喜欢自己了。
最近听说,她参加群友的活动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准备带去见爸妈了。
另一个学员是5岁小孩的爸爸,因为一条朋友圈,差点“坑了娃”。
小宝今年5岁,周末和小区的小朋友玩耍时起了冲突,互相抢对方的玩具,本来是很小的一件事,结果小宝爸爸回家后,在朋友圈晒了一条,“今天,小宝又在小区游乐园滑滑梯那儿打了小朋友,我从小也这样,真像爸爸!就是不吃亏!”
小宝的小伙伴文文的妈妈看到这条朋友圈,心里开始打鼓,她叮嘱文文,“你离小宝远一点”。
班主任也看到了这条朋友圈,之后小宝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有什么小磕碰,不禁联想起来:“小宝爸还说小宝打人就像他,看来这一家人都不讲理,热爱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样的家教能教出好孩子吗?”得知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小宝爸爸这才意识到问题。林特特告诉小宝爸爸,对家长来说,在家长群、朋友圈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孩子的形象、家长的形象和家庭教育的形象。
那应该怎么做呢?林特特给小宝爸爸支了几招:
晒成绩、晒优点:适时在朋友圈表扬孩子,比如小宝在幼儿园的成绩,或是小宝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提醒老师和家长,小宝是个品行兼优的孩子。
正视缺点:有缺点不可怕,试试将缺点用有意思的方式表现,让人有代入感,喜欢这个有缺点的孩子。
晒态度、晒解决方案:孩子做错事,家长的态度很关键,这也是家庭教育好坏的体现。小宝抢小朋友的玩具,小宝爸爸可以把带着小宝去道歉,把两个小朋友和好的小故事在朋友圈写下来。
小宝爸爸按照这三步,试着调整了自己的朋友圈,效果很快就体现了,时不时收到其他家长和班主任的点赞,小宝也交了不少新朋友。
25岁,当别人都在打酱油划水,你已经借微信获得信任,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30岁,当别人为工作家庭焦虑秃头,你能平衡自如,职场升迁,感情甜蜜;
35岁,当别人生完宝宝出来找工作碰壁时 ,你能快速转型,开启第二事业;
45岁,当别人因为人际复杂彻夜未眠,你坦然自若,还借助人脉达成重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