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共经历了八次不幸,赌博败光家产、母亲病死、被抓壮丁、女儿因病聋哑、儿子献血去世、女儿难产去世等等,这其中的每一次的痛都让他无法呼吸,但他又一次次地与命运抗争,从伤痛中挺了过来。人生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笑!
每每媒体报道,师生一次冲突,学生跳楼自杀。母子数个耳光,孩子跳桥自尽。男孩儿被女生拒绝,冲动吞下一把安眠药。凡此种种,围观者往往轻巧的一句,如今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缺少挫折教育。吃的苦少了,需要多给他们一些挫折教育。
但愿这样的论调不要误导大众,逻辑不通。事实上,绝大部分经历这些事情的孩子都不会选择如此的应对方式,不要用这些极端个体的事例去误导家庭教育。如今的教育生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不友好,抑郁筛出率近四分之一。如果还要人为故意制造挫折,无疑是加害和帮凶。
我来到山东二十三年,早已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尤其是青岛的气候让人艳羡。即便这样,回到老家过年,我要是感慨南方太冷(我家还在赣南纬度够低了),总是会引来质疑的眼光。总是要费一番口舌,结果还是将信将疑。其实,之中的逻辑非常简单,青岛冬天有供暖,室内气温在22度左右,居家只要秋衣秋裤就行。如今出门开车,去单位、商场都有暖气,哪来的冷?即便户外温度不高,但是武装好了羽绒服,裹得严实,短短十几分钟的屋外穿行,还没有冻透又来到暖气屋。哪来的冷?反而是在南方,记得小时候我在南方,冻得手都写不了字,最后只能握着笔答卷。中学时冻手冻脚,来到北方之后,再也没有过。
我话锋一转,从挫折说到气候,只想让大家明白,有暖气房子的底子才能让我抵御室外的严寒。生活何尝不是,活得幸福,才不惧偶尔的挫折。比方说,一个不缺爱的孩子,肯定无惧失恋。一个爸爸爱、妈妈亲,甚至还有几个备胎的女生,怎么会被男生的拒绝压垮呢?甚至还会拽拽地来一句:“瞎了你的狗眼,有的是人喜欢我”。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稻草有多重,是因为骆驼早已病入膏肓。
我经常苦苦思索,富贵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他是如何做到的?从我们学心理的角度来看,《活着》这部小说的开篇,富贵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我们无从知晓富贵的早年养育经验如何。可能的推断就是一定是得到了极好的抚养,也有先天性格的加持,才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果早年经历不堪,伤痕累累,成年后才会不堪一击。因为每一次打击,都容易勾起他早年的痛。我也想过,我父亲命运多舛,历经逃难、养父故去、养母改嫁,孤苦伶仃。为何如今九十高寿,依然能对生活报之以笑?估计和他的早年养育经历有关,毕竟他后来的磨难是八九岁之后的人生。我相信,富贵和父亲都有暖气屋的底子,才能抵御生活的严寒。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就提到,人生第一个阶段(0-1岁)要解决的冲突就是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如果这一个阶段得到了父母积极的照看,孩子就会对这世界建立信任感,而信任又会衍生出希望的品质。不信你去看,地震施救的黄金时间是72小时。一旦错过,存活希望渺茫。然而,几乎每次人类历史上的大地震都有生命的奇迹出现。无论是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记者采访时问到:“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千篇一律都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此所谓,信任孕育希望。反右时期,有些人,白天接受批斗游行,晚上就上吊自杀。而有些历经多年的磨难,苦中作乐,依然顽强活下来。二者差异就在于就在于有着不同的人格。
如果你被误导,真的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敬请记住,生无可恋,表面上恋的是这个世界,其实生命的背景没有那么广阔。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就是爱和希望,无爱无望才会生无可恋。这世界上本应最爱他的人都不爱了(你的用心良苦他不见得能读懂),哪来活下去的勇气。
反之,如果你爱他,绝望之时,闭眼一想,他还留恋这个世界,留恋爸妈。爱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