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普通老百姓,靠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不正常,在所难免。
加上疫情因素,四月25号至今,在家已闲居四个半月。正如老妈有话说:“今年又逛荡到了……”。哈哈哈……,只能无奈的朗声大笑,一种无所谓的样子安慰母亲,同时也自我安慰!
停工前就各种盘算多种计划,有写又画的。真正停工后,却一头雾水,一脸懵逼,不知道干啥好。铆足劲睡了几天,乏气一过就闲不住了,开始胡思乱想、胡乱转悠。
说来也巧,大概一个月前的一天,因琐事和老婆吵嘴,一气之下摔门而出,漫无目的的转到了公园门口——“石洞森林公园”。
拾级而上,高大气派的公园大门,坐落在名藩皋兰东山半山腰上,雕蓝刻画,十分雄伟。
还没走到公园大门就已气喘吁吁,不成样子了。歇歇脚,使劲挪动脚步,终于爬到公园门口,喘着粗气,晕头转向的仰望门匾——“石洞森林公园”,字体是皋兰书法家魏振皆老前辈的独创魏体,苍劲有力。
转身俯瞰山底风景,县城全景基本满眼。有种登高众物小的感觉,秋风送爽,又感高处不胜寒;最终因体力不支席地而坐,还好,乏气排挤掉了吵嘴后的闷气。
好长时间才缓过劲来,同时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自叹到:“再好的风景,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欣赏的精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身体垮了,基本就玩完了!”
因为体力不支,就在公园门口附近转悠转悠,别处没敢去,望而却步。晚饭时回到家里,吃饱喝足后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因为吵嘴后的冷战,没人说话,静静地一个人独自躺着,开始回忆下午去公园的情景,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头,必须要强身健体……,想着想着就眯着了,醒来已经大半夜了,不知谁给盖的毯子,还算有良心,偷偷窃喜。
第二天一大早,随着夜晚定的闹铃声响,麻利的穿衣下床,洗漱完毕,穿上运动鞋就出门了。
下定决心开,开始锻炼身体!
离小区不远,就是皋兰县城有名的千年古刹——“石洞寺”。石洞寺的题词也是魏老先生的笔迹,苍劲有力的魏体与古刹的整个建筑,以及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浑然一体,好不蔚然壮观。
因为疫情防控,寺院里没了往日香客们来往的热闹,大门紧闭,显得有些冷清沉寂。
寺院门口右侧,拾级而上,也有一条通往森林公园的路。这条路入口只能走人,不能通车,可能是我锻炼心切,积极过头了,起的早了点,路上几乎没人,偶尔有清洁工,显得格外清净。
昨天爬台阶的腿还有些不带劲,咬牙又开始爬了,这边的台阶少,上完台阶就是陡坡。尽管喘着粗气,上气不接下气的,还是一步一步向上爬。以往的犟脾气正好用上,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哈哈哈,终于爬完了陡坡,到了半山腰平坦的水泥路上,一种战胜自我的感觉,成就感顿时满满。
少作休息,尽管步履蹒跚,姿势难看,还是勇敢的往前挪动了发硬的双腿。
正值立秋,有缝今年是“母老虎”秋,天气很热,大清早就汗流浃背的,尤其像我这样缺乏锻炼的主,更是流汗不止。
路的两边是绿树成荫的山,鸟语花香。路的东侧并行着一条大渠,流淌着泛黄的水,浩浩荡荡的向北蜿蜒曲折的流去,宛如一条游走的土黄色长龙。
这条大渠说来话长,一言难尽。
大渠名称——西电工程。西电工程始建于1970年10月,由AAAA级旅游景点“世界第一古梨园”,什川镇河口村骆驼石附近的黄河提灌,至1980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1981年西电工程被列为我国第一个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水利项目,同时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建设项目,经过9年多的建设,到1989年底全面竣工,全面完成了续建、扩建和配套改造任务,1989年底,西电工程宣告竣工。工程共完成总投资1.03亿元,建成各类建筑物2.3万多座,开挖渠道1300多条,渠道总长几乎是兰州到北京的距离。该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灌区10多万农民的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目前,工程承担着兰州新区和皋兰县的农业灌溉、生态用水、人畜饮水和部分工业用水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便利、稳定持续的水利支撑和水利保障。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种九不收,滴水贵如油。”是昔日皋兰自然条件和干旱面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当40多年前,被称为皋兰人民的“命根子”西电工程建成竣工后,给缺水少雨的皋兰人民带来了福音,百姓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着大渠边走边看,欣赏着公园里的美景,享受着眼下美好的时光,感慨万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老一辈流血流汗的基础建设,没有西电大渠的创建精神,就没有眼前的青山绿水,更谈不上太平幸福的生活。
“大渠”里的水在奔流,我在奔走,渠水好像一注新鲜的血液在我身体里流淌,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迈开大步向前走。
“大渠”精神鼓励我强身健体、提高素质,为梦想成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