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往往对能够掌控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感到很舒心。不考虑用户感受的软件往往会让这种舒适感消失,迫使用户不得不进入计划外的交互,这会让用户很不舒服。保证界面处在用户的掌控之中,让用户自己决定系统状态,稍加引导,我想你会达到你希望的目标。-joshua porter
换句话说:让用户可以感知到系统做出的反馈,并且反馈的内容符合用户的预期。
怎么样让用户正确感知到系统做出的反馈呢?
系统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示能性
设计符合用户的经验习惯、文化习俗、记忆和习得后大脑无意识(弱意识)行为。
例如:电脑桌面上文件夹图标、垃圾桶图标。
2.感知示能性(情感示能性)
设计必须符合用心里上的认知,是感性的。
例如,点击红色的按钮前会要有警惕感;不同样式的门把手使开门的方式不同。
3.物理示能性
一个物体就应该有其正确的功能。
例如:按钮就应该可以点击;下拉菜单就应该可以下拉。
4.系统示能性
做出某一操作后,系统所呈现的反馈必须符合上下文情景。
例如:关闭弹窗广告按钮点击后不可以是打开广告;点击图片后不应是跳转到广告网页(某度就是!)
另外,除虚拟环境外,还应考虑到物理环境对用户造成的影响。
物理环境影响是指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受到外部环境(人、天气)的影响下需要做出额外的动作。
如:哈罗单车。试想。当我们扫哈罗单车时,系统显示已经解锁单车,但单车没有做出反应,这时你需要做出额外的动作用手去推一下检验是否真的解锁。这可能是因为雨天过后,锁生锈了,又或者长期使用使锁出现了故障,锁的质量问题。
“用户自己决定系统的状态,稍加引导,会达到你希望的目标”这句话是指让用户自己生成内容,给予用户大的选择权,系统只需要制定规则,维持秩序。
例如:哔哩哔哩,一款视频和社交软件。让用户对自己生成的内容添加标签,用户在规定的范围内创作任何内容,给予了用户极大的创作能力,既提升了内容的多样性,也方便其他用户浏览查找,系统也省去了不必要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