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寒号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寒号鸟,因其叫声像婴儿的啼哭,身上又长有飞膜,能像飞鸟一样地滑翔而得名;也叫缝隙鸟、鼯(wu)鼠、飞鼠、寒号虫、催生子,独居,是森林啮齿类动物,性情孤僻,喜安静。它靠前后腿之间宽大的翼蹼在绝壁和大树之间滑翔飞行,最大的头尾长度能达到1米、体重7斤多。这种动物很怕羞,昼伏夜出,加上日益稀少,要亲眼看到活生生的并不容易。

图片发自简书App

        食性:植食性动物,以侧柏和油松的树叶、皮、籽仁及山桃和杏的核仁为主要食物,也采食其他植物的叶、皮和果。吃食时用前足抱食物,后足站立不动。

        形态:体型中等,略比红腹松鼠大,尾稍扁,与身体等长,头圆眼大,吻部短,耳彀发达圆宽。又叫“六不像”,脸面似狐,双眼如猫,尖嘴类鼠,耳朵像兔,脚爪若鸭,尾同松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毛色:耳基部有长而软的显著毛丛,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呈黑色。颈背部黄色比背部明显,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飞膜色与腹面同,唯边缘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尾背面色与体背部相近,但较浅,尾端黑色,尾腹面除尾基的毛稍为浅黄外,其余毛梢皆呈黑色,形成一纵纹直至尾端。眼眶四周成黑圈。

        巢穴:栖息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缝、树洞等处营造巢穴,巢较少,由杂草、树枝、树皮、羽毛等构成。冬季穴口经常以柴草封闭,挡风寒,整个穴洞中干燥、清洁,常年温度适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活动:夜间活动,月夜特别活跃,动作灵敏,攀爬与滑翔交替,清晨和黄昏时活动最为频繁,有时可以听到“哩——嘟罗——嘟罗”的叫声。白天隐匿巢内睡觉,傍晚出巢,从洞口滑翔至树上觅食。素有“千里觅食一处屙(ē)”的习性,即不管到多远的地方觅食,大小便总是回来排泄在一个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内。

        繁殖:每年繁殖1次,幼仔到90天换好胎毛,2岁以上春秋季换毛2次,先由头部向后脱换。寿命达10年以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分布与保护: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河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青海等地。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