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去年暑假高三上课,错过了台北王瑀老师的课,今年来上杭补课了。
王老师温柔大方,课堂里满是温情与鼓励,这大概是台湾女老师共同点特质了吧。
在智慧课堂的运用里,我并不是新手,所以更多时候,我是在回望自己的课堂,寻找差距与不足。
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取得并自己组织构建的,而非仅仅传递、复制与记忆。教师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思考碰撞将那些信息转化为思想,提升能力,最终形成素养。
学习力是如何养成的呢?
1.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要启发思考,首先要引起兴趣。王老师的课上几次选用了经典有趣的视频,一下子就抓住了老师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我们给学生的课堂更应如此,激发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开启学习模式。其次,还要设计一个好问题或是好任务。这必须是一个高阶的问题,而非低阶的“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问题可能会引出多元思考,也可能会引出可能的迷思,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2.让思考被看见
我们要怎样设计问题?怎么来设计选项呢?才能让有价值的思考被看见?
过去一直有一个误会,总觉得开放性试题更容易操作,而有标准答案的应试知识的教授似乎没有太大的作为空间。王老师展示了一节数学课里的问题,选项的设置不是最终答案而是列式过程,而且选项里不只一个正确选项。这样一来,就能引出多元观点、不同思想,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高中政治课平时常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材料,其实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也能学习到材料中蕴含的多种观点。当然,设计选项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只是这是我过去不曾想过的。
还要注意的是,不仅个人思考被看见,还要进阶看见小组思考、全班思考,让学生们真正实现思想的改变,习得能力。
3.扩展、转化、再应用
我觉得,这三点应该是课堂教学实施中比较重要、又常常没有做好的部分。
“扩展”是要让学生将思维扩散出去,产生许多不同的声音。在“提问-回应”之后,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点生成新问题,并采用相应的策略去引发学生的更多的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
“转化”侧重是给予学生思考策略或是解决方法,然后在实例中运用,已达到掌握方法的目的。所以,在训练学生掌握方法时,我们应该采用一些相对容易的情境进行操练。比如,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这个技巧,但如果我们给出的素材是一段古文,那么学生在完成起来可能不是因为不会提取关键词,而是败在了看不懂文言文的文意上。
“再应用”是将所掌握的知识、方法运用于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得注意要有一定的边界,而不能是一个太庞大、太综合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回想我的课堂,有时候的问题就太大了,学生可以答的方面可能很多,反而无法回馈到我们想要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让我们在课堂里更好地看到所有学生的思考、看到所有学生的学,更重要的是从“被看见”里创造改变。
所以,9月,我要再去改变一些,把课堂变得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