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陶侃的逆袭之路:日更文章,学会“搬砖”写作法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他天天在平台发东西,阅读量总停留在个位数,图啥?我没直接回答,给他讲了个东晋名将陶侃的故事,听完他愣了半天,没说话。
东晋陶侃这人,出身寒门,既没背景又没资源。他年轻时混得那叫一个憋屈,四十多岁才遇到贵人刘弘,给了他平台和机会,才算熬出点头绪。可问题来了,这人太能干,功高震主,大将军王敦看他不顺眼,直接把他贬到广州去了。
广州在那会儿,相当于现在的偏远山区,远离政治中心,一待就是十几年。等他从广州出来时,都快六十了——按咱们现在的想法,该琢磨着退休带孙子、跳广场舞了吧?可陶侃不,他在广州干了件怪事:每天早上把书斋里的一百块砖搬到院子里,晚上再一块块搬回去。
身边人看不懂啊,问他:“刺史大人,您这是闲得慌?”陶侃说:“我想恢复中原,现在这地方太安逸,怕日子过顺了,意志消沉,将来扛不起事儿。搬砖,是给自己找罪受,也是攒力气。”
陶侃搬砖,藏着个写作的门道,我叫它“搬砖写作法”。
一、“搬砖”写作法本质是“防沉迷系统”
陶侃为啥搬砖?怕自己在安逸里“沉迷”了。这事儿放现在,不就是咱们天天跟短视频、游戏较劲的状态吗?
我没开始日更前,一天刷短视频至少一个半小时。你别笑,我给你算算:早上睁眼先摸手机,刷10分钟;午饭后蹲厕所,又20分钟;晚上睡前最狠,能从十点刷到十一点半,明明眼皮都打架了,手指还在划——就跟陶侃怕的“意志消沉”一样,时间全被这些碎片化的快乐偷走了。
自从开始“搬砖”,神奇的事儿发生了:刷短视频的“瘾”被硬生生挤出去了!为啥?因为写作这根“精神杠铃”举起来了——你得观察生活找素材吧?得琢磨词句吧?得组织逻辑吧?哪还有空被算法牵着鼻子走?现在反过来了,是我牵着算法走。
二、“搬砖”写作法路径:刘备的“肥肉腿”和你的“笔杆子”
打仗靠啥?冷兵器时代,靠的是膀子上的硬功夫!三国刘备有次摸着大腿惊觉:“哎呀,胖了!好久不骑马打仗,这腿都长赘肉了!”(《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为啥长肉?缺乏日常“搬砖”式的小训练呗!
写作也是硬功夫!手感、语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天天“搬”出来的肌肉记忆。你三天不写,手生;三月不写,笔锈!甭管是多少字,每天逼自己“搬”一块。
我刚开始写,那叫一个费劲!憋半天,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像压缩饼干。但硬着头皮“搬”了三个月,神奇的变化发生了:看到夕阳,脑子里自动蹦出“熔金”二字;遇到堵车,能联想到“城市的肠梗阻”。这些小训练,就像陶侃搬砖磨出的老茧,让写作的“肌肉”越来越结实有力。最终,让极致的热爱,成为自律。
三、“搬砖”写作法反馈:让全世界当你的“监工”
陶侃搬砖,还有个绝招——他光明正大地搬!不怕人看,不怕人议论。为啥?众人的目光就是无形的鞭子,盯着你,让你不好意思偷懒!这招太狠了。
咱们日更,也是这个理儿!“输出式学习”的魔力,远超你闷头看书。 你学个知识点,看一遍,嗯,懂了。合上书,咣当,忘一半!但如果你逼自己写出来,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还得公开发,这知识点就像拿烙铁烫在你脑子里,想忘都难!
有次想给孩子讲清楚“杠杆原理”,自己感觉门儿清。结果一动笔写作,卡壳了!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关系死活捋不顺。为了不丢人,只能回头猛查资料、反复琢磨,终于搞通透才敢发。这一“搬”(写作)一“晒”(发表),知识才算真正“长”在自己身上了。读者的一个点赞、一句评论(哪怕是拍砖),都是最真实的反馈,逼你迭代,让你进步无处可逃!
原创:作家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