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两堂课,课题分别是《父母的心》《寒夜的灯光》,对于人间的真爱用不同的文本表达同样的主题---美丽的爱之光!
两堂课都是两位年轻有为的老师, 年轻的她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令老人家的我很是羞愧,这些年轻老道的家伙上课有模有样,他们有自已对文本的理解,有着良好的处理教材的能力着实佩服。
一 听完两堂课我做了其中一些数据
第一堂课 10个问题 16个学生回答 30次朗读训练(其中齐读19次 师生合作读5次 个别读6次)
第二堂课 16 个问题 30次回答 12次朗读训练(个别读7次,齐读5次)
语文课一定要多读,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知道的常识,可是怎么样读?怎么样读出T度?怎么样以读带悟?怎么样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与体传会?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每位老师。我很赞赏胡老师的观点:简单上课,一节课达成预设的目标就好,不要多,只要能实现。把复杂的文本简单化,这是需要对文体有着极强的理解力与钻研能力,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功具性,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听于永正老师对这些能力的解释:听仔细,说清楚,读情感,写真情。上海师大的陈忠豪说这个过程就是“听进去,说出来;再吃进去,最后写出来的---一吸一吐过程的循环,有了前三个步骤的合一才能最后的“水到渠成”写。很明显在这两节课中,一位老师注重了读,所以老师教得轻松,课堂简单了;一位老师注重了发散思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解读文本,所以课堂中师生礼答多 了,成了问答课。注重朗读的课堂学生的习作目标达成了(除了个别外),注重答问的课堂习作目标还需要努力。
现在老师都知道语文课堂一定要注重读,多读的课堂才能语文味道。今天两堂课都有读的重视与指导,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最大的进步,就算读不出什么名堂,学生通过读对于文本理解好于老师费力不讨好的讲解。首先要清楚读的目的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读?一节课读多长时间?在常态课中,于永正老师他每节课要学生读10分钟,这些读是通过有目的性的有手段的,每周强化一个读的方法或每月训练一种阅读技巧,这样持之以恒的方法训练达到学生会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
这两堂课的教材都是长篇大论,两位老师都会删繁就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王菘舟老师说:对于文本就要有舍有得。只有取对你的教学目标有用的段落或句子,再针对你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即可,这样围绕设计的活动就有了指针,有了方向。第一节课里教学活动是: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师生合作读;学生齐读和个别读;习作活动;升华主题。第二堂也是:一问一答;一说一读;习作活动;升华主题等。
这些活动设计看起来合理,但是都没有尊重学生,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强师生平等的课堂。每次都是老师发问--送走儿子的理由是什么?医生的心理活动是什么?等没有一个机会给学生质疑;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贵有疑,不思则罔,说明思考的重要性。这里指的思不是学生对于老师所提问的思,而是对把自己放进文中的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会怎么样做?怎么样反应?站在医生的角度,我会想什么?不是由老师一个个提问,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一个个相关的句子和词语解答。用同理心,把自已放进文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朗读就是功到自然成了。只有用心的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也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真的感动人。
三文本的文法处理与运用
因为都是表达爱的主题,所以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只是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与心理活动表现手法呈现主题,这是习作最好的作文范文了。 为什么要学这些关于爱的主题文章呢?除了让学生情感受美学的熏陶外,还有更重要学习文章表达方法。从执教者呈现出来课件看到了:二次送孩子,三次接回来的语言描写和人物神态描写:如抽泣,难为情等。品读分析这三次语言人物复杂的情感,纠结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伟大的父母心!老师在习作时说过可以学作者用语言动作心理的仿写,随口点了下。可是要知道,作者就是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花大手笔来表现人物主题。所以这样随意点拨真是浅尝辄止啊!如果能在品读时,把这样的对话,这样的神情强调或以板书形式出来,让学生知道作者表现手法。对于习作表达就不会那样苍白呢!最后的习作是写给父母的话,孩子完成较好,因为贴近孩子生活,但对于文本还稍有距离感,习作不是为习作,习作是学了文本后的语语文输出,加深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第二堂课的文法能运用,可是因为对比不够明显,最后的习作提示稍有难度,对于情境没有指定方向,学生摸不到方向。习作完成没有用上老师提示的习作方法。
两堂课的习作给我提示:1习作不离脱离文本,最好习作是对于课文主题的延伸与拓展;2针对性要强,范围越小越好。对于难度较大的表现方法,老师要给予适度的景象提示,学生续写后半部分,如今天的对比,老师写前一个画面,后面的由孩子创作,重点是要有对比才可以。
四、文本的结构处理
文本结构简洁流畅,听课者不累,上课者轻松,学生也愉悦。今天的老师做得很好,课堂环节环环相扣,一环一环处理。可是遇到同类型的结构怎么办?如本二节课:二次送孩子,三次接孩子都是人物语言 人物的心理。如果总是用一种形式,课堂就单调了,而且是重复耗时的功夫。找一次,读一次,再找一次,再读一次。除了课堂教学的形式的单一外,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听课者的专注。如果第一次送孩子,老师讲;第二次送孩子小组学;第三次接孩子教;又或者三次都是小组学习,分小组汇报;并总结学习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突然生成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灵动些,更有活力与真实吧!把说三次重复的省下的时间又可以进行朗读训练会不会更好些呢?
第二堂课的老师一直把对比作为主线,黑与亮 恐惧与温暖对比这样可以。如果想给学生情感上的更大的冲击,那就得把一部分先立起来,再突然降温。才可以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有情感的冲击。可以把作者的温暖的部分先讲,先把学生情调动起来,再突然笔锋一转,先杨后抑也是对比啊!只是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表示对比。把两种环境的语言对比读也可以,把两种环境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动也是对比,只要有听觉,感觉上的对比冲突了,再平淡的文章也不平淡了!
五感动与有艺术的点评
两堂课下来,年轻又优秀的老师是有秘密的--努力,追求完美。罗老师为了上好课把年级的班级都试到了,听说她还要准备她的毕业论文。曾老师周未老公感冒不能带娃,还有一“拖油瓶”,同为宝妈的我们很能理解曾老师的苦与累,小小个子的她,毅然接受学校派给她的任何任务,真是好同志啊!两位年轻老师如此小,可是点评艺术却不是一般高。我为了一个点评,学了许久,才略知皮毛。可是这两位信手拈来啊!“从你的眼神里我读到了你的真心,听了你朗读,我感受了父母的坚强,从你的习作里,看到 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年轻真好!一学就会!唯愿自己还能有年轻的心态,虽能力有限,但要态度端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