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人是怎么作诗的?
这个大抵和当下文人如何写报告,朋友之间互相调侃,文艺青年如何发朋友圈是一样的。
第一种情况,应制诗。
皇帝或领导一时兴起,给出命题作文,大家把韵分好,每人各写一篇,再来评个高下。这种称为应制诗。“文和时而著”,向上级领导负责当然也是“和时”的重要部分。所以李白就写了《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杜审言就写了《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宋之问就写了《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宫廷诗人的应制诗尤其多,不但多,还写得好,并且最终制定了平仄格律,创造了近体诗的格式。
第二种,唱和诗。
而朋友之间的应制,其实更多的是分韵,几个朋友一起喝酒,你一首,我一首,开心之余才情凸显,这也是写诗比较多的时候。
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马上就和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轼回苏辙的信《次韵答子由》
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従。
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
这些都属于朋友、亲人之间的唱和诗。
第三种,诗人个人感受作品
这些诗作就是以抒发心情为主,类似于朋友圈的一小段话,都是有感而作。其实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求仙诗,哪怕是绝命诗,大抵都是这种感情喷薄下的作品。
这种就太多了,在音律上完美,在意境上悠远的绝世佳作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仔细地想一下,这和咱们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一段优美的关于人生、美景、情怀的感悟有什么不同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家乡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很悠闲自在。
这些诗作如今很多人在发动态的时候,干脆就直接拿来用了。
可见,创作心理其实相通,无论古今。
诗是韵文,是短小的,有节奏的文字的提炼。
不过古诗提炼的是文言文,咱们今天提炼的是白话文而已。
你把朋友圈的几句话分分行,不也是梨花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