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晚读完《硝烟中的Scrum和XP》,刚刚看完《腾讯传》感触颇深,正好写在一起。
<腾讯传>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QQ,兴奋的不停的添加陌生人,之后问你好,开始聊天,不知不觉就一个通宵。
作为程序猿,对比现有工作,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 生态型组织,赛马机制,激活组织个人,灵感创新自然而来。
- 重视反馈,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速度致胜。
- 极简主义,Don't make me think,打造机制客户体验。
<硝烟中的Scrum和XP>
目前做了如下改进
- 任务安排,由我直接分配,改为个人自由选择。每天我会列出一批可以开始启动的任务,以及优先级。
- 每个任务开发之前,都要预估工作量。开发结束之后,记录实际花费时间,如果有变差,要思考是哪里的问题。
- 新增功能、现有功能演进都必须要有完整的需求场景说明(用户故事),关联需求编号。
- 任务完成设计之后,开发之前,测试就设计补充测试用例。页面功能的自测场景,Dubbo接口的测试结果。开发根据测试用例进行自测,以及完成单元测试代码。目的是为了提高开发质量,减少测试问题的反复,争取一次测试通过。
- 已经预计到设计会成为瓶颈,所以上周开始部分功能的设计交给开发完成。我来指导,有问题一起讨论,最终组织大家评审,方案确定后,合入HLD,拆解任务。目前看来大家积极性挺高。
- 整理了本月进度:新增功能、功能演进、优化提升、问题处理。gitlab增加了链接。月底迭代结束,会发邮件通知通知团队成员,包括PO以及相关团队。
- 安排了下月初回顾本次迭代的进展
- 估算了下个月的人力(人数 * 工作日 * 70%),初步定了下个迭代的事情
问题
- 无法在下个迭代开始前,完成所有的设计方案,无法评估所有任务的时间。
- 临时加任务无法避免
- 物理看板还没有实行,只是维护了简单的电子看板。
- 每日站会目前都是开发,测试暂时没有邀请加入
- 开发和测试的分工还是十分明确
计划
- 读《看板和Scrum——相得益彰》
- 下个迭代,测试人员加入站会
- 组织计划会议
- 思考并尝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个人
上次刘部分享的精益,大家讨论的时候,我也有点感触。
人 + 信念(文化氛围)
想要做成事情,首先要有人。但是要做大事完成艰巨的任务,则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信念,团队有积极的文化氛围,同时成员也都认同才行。
‘+’就是认同
经过物理刺激的初级阶段,必须要有更高级的精神刺激才行。(所以军队里的政委指导员非常重要)
在没有敏捷、精益的年代,也做出了很多事情,这些理论都是一种辅助,归根结底还是看人和思想。
顺便提一句,如果做个随机调查,问我们公司的文化是什么?会有人知道么?会不会得到的答案只有:加班二字?几个人记得工卡上面的文字?即使记得,是不是也只是一个“口号”,对我们的工作,或者对研发人员来说有什么影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