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 游』山海笔记⑨ 雨游,山海关


从九门口去到山海关的路上,下起了雨,且愈下愈大。

起先还想着去趟角山长城,不过看这雨势,就没太多去的心情了。这趟是为山海关而来的,多大的雨也是要去的,因而我们就直接开车去了那里。

从九门口出发,起先的一段依旧在址九线上,车到新堡子村向西过了九江河,便上了新悬线。这段路,直到角山长城景区,都行进在山里,是两车道的山路。车在山道上绕来绕去时,雨点子便劈里啪啦地落了下来,这便是近海的气候,雨说来就来。

从九门口长城到角山长城,再到山海关关城城东的这条路,我想大概也是,拿下一片石关后,大顺军唐通部的行军路线了。他们通过这条路去攻打山海关东部的东罗城,并最终实现,李自成大顺军对于山海关的彻底包围。

也就是那场包围完成后的第二天清晨,吴三桂在东罗城涉险突围,快马奔到清军大营,与多尔衮商洽联清抗创一事。不过这时的吴三桂,在多尔衮面前已经无牌可打。为了能让多尔衮尽快出兵增援城内危在旦夕的吴军,吴三桂最终选择剃发易服,投降多尔衮,而山海关之战的形势,也在这一时间点上彻底发生了扭转。

过了角山长城,车便开出了松岭山,进入到了道路宽阔的平原地带,车子终于可以撒了花儿地提上些速度来。但这花儿也没撒了多久,那座雄踞在明长城最东端的“天下第一关”也就到了。


镇东门


到达山海关时,雨势小了许多,但依旧浠浠沥沥地下着,没有停的意思。也或是下雨的缘故,这天下午来此的游人并不多,停车场上空空荡荡。地上湿漉漉的,有一片片的水洼,三年级大的同同一下车便蹦跶到一个小水洼里去踩水花,急得波一边翻找着雨伞,一边嗔怪地喊他回来。

雨是不大的,但满满秋意的冰凉,这让还穿着短袖的我,一下车便打了一个冷战,连呼好冷,好冷。

所谓的山海关景区,只剩下了城关东部和南部的一段城墙(现在四面的城墙已经全部修好了),当然城东门还要留有一个关楼,那里便挂着“天下第一”的匾额。如今的山海关关城内,已经逐步恢复成了古镇的模样,但在我看来,那更像是为了开发旅游而打造出的文化一条街。

我是真的不大相信这个城中还有明代的建筑,至于清代建筑也只能存在于或许之中。看到广告牌在宣传城里的王家大院,说是陈圆圆或许曾在那里住过,波看了,动了心思,我说,那或许也是或许的,因而我们就只上了那座城楼,尽管门票有些贵,但这个不能再省了。

远远地看那座城关,其实就是一道墙,一道高耸的墙,一道乌黑的墙,一道如铁一般凝重的墙。这是一个起点,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蜿蜒地爬过群山。而在这个起点上,它却平直得有些单调。那日的阴云有压城欲催的急迫,而城墙只在视野中平淡地延申着,一边连着山,一边连着海,山是刚刚路过的角山长城,海是将要去到的老龙头。


登城马道


那座关楼,要进到瓮城里才能看到,墙到此才有了镇守的起色,因为关楼下有城门,那是山海关关城的东门,叫做镇东门。从城下仰望,那圈城墙太高大了,那座关楼太雄伟了,如一位天神在俯视着众生。而这座瓮城,似乎就是列队于城墙之上的神们,对城下的人们进行最后审判的地方,领略到这一点,就会让人很是压抑,仿佛那里是命运里的一个坑。

还好城关上“天下第一关”的匾额,让同同来了精神头,他也不等妈妈,拉着我跑过宽厚城墙下深邃的城门,跑上城墙内侧长长的登城马道,他要在“天下第一”的匾下,留下呲着豁牙举着剪刀手的纪念。

说说山海关的历史吧,山海关古称临榆关,隋唐时便在附近筑有关城。但这个关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是沉默无语的,究其原因,就是从辽东进入华北的这条号称辽西走廊的傍海线,是在辽金统治时期才逐渐形成的。而辽、金以及其后的蒙元,辽西走廊全境都在王朝统治的范围之内,自然没必要去关注其境内的关口。

然而到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时期,这里的画风就突变了。虽然在大明初期,王朝的势力已经辐射到了东北平原,但明代的长城,却只延申到了这座古临榆关前。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命驻守北平屯田戍边的中山王徐达修建长城,以抵御北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将长城修到了临榆关,他觉得古临榆关不够险要,又将关口东移六十里,就是现在的城址。这里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因而得名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悬在镇东楼上,那是个两层关楼。单就建筑本身,那确实是太过简单的城楼了,其建筑规模要远低于北京现存的和复原的任何一座城楼。但其所处位置的战略价值,是其“天下第一”霸气的所在,它位于长城之上,它把控长城的一端,它位于辽西走廊之上,它把控辽西走廊的一端。它是明代中国最具战略价值的一个关口,别看它的关楼相貌平平,但它与京城气派的城楼相较,却是野战军和仪仗队的天壤之别。


镇东楼


要把那个“天下第一”的匾额和这个小朋友拍到一张照片上,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那时的相机广角能力不够,更何况还下着小雨,要打着伞。同同呲着豁牙、举着剪刀手,应我的要求摆了许多姿态,照了许多张,但最后竟也没找到太满意的。

山海关在明代,还是有着很厚重的历史的,尤其在那里曾爆发过决定明清命运的山海关之战。关于那场大战,我想在二游山海关中,结和游历历程进行更为详尽的论述,这里,我先把雨中一游,草草了结。

尽管下着不小的雨,我们还是将这段东城墙走完了,以不辜负这门票的不菲。

东城墙的最南端是靖边楼。原则上讲,山海关关城的东城墙应该是长城延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明代,从靖边楼这里还应有一段长城,继续向东南延伸,穿过南翼城,最终到达老龙头。不过这个城市的繁华已经将那一段长城给吞噬了,尽管这个景区致力于山海关关城的恢复,但继续修复那段长城,显然不是一个景区所能解决的问题,景区这里,就是把山海关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城,而那座靖边楼也修复成了漂漂亮亮的角楼。

以至爱思考的人可能会费解,难道这是一个孤立的小城,那么李自成的大顺军为什么又要绕道九门口,来实现对山海关东侧的包围呢?……爱思考,也真是让人讨厌的麻烦事。

那次去到山海关,从城墙上俯瞰那座小城,城中的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着紧锣密鼓地复古街区的建设,只是不知,他们是在复制着的清代的山海关,还是明代的山海关。但不管复制哪一朝代的山海关,都说明了原有的老城已经消失了。

而如今,也不过倚着文化之名,来恢复让游客看着欢喜的旧貌罢了,再过一百年,它就又是老城了。

估计连那场雨都觉得我想得太多了,因而不开心地突然大了起来。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走出的太远了。我和同同只撑了一把伞,我们不得不赶紧赶回到第一关的城楼,也再顾不上脚下的水洼了,不一会一边的衣服和鞋子就都湿透了。

波打来电话,问我们在哪里,她半天就在第一关的城楼下转悠了,我说你的门票都浪费了,她说,她现在正好可以在“天下第一”的门楼里避雨。

她说,那里就像个小庙,不过却能装下许多人。

她说,好想现在就去到北戴河的酒店里,看着海,听着雨,什么都不想,傻傻地呆着。


靖边楼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安阳速记》全集:

『云 . 游』安阳速记① 从淮安到安阳

『云 . 游』安阳速记② 殷墟,文字的故乡

『云 . 游』安阳速记③ 最后的女武神

『云 . 游』安阳速记④ 青铜时代的哀歌

『云 . 游』安阳速记⑤ 三千年的王陵

『云 . 游』安阳速记(终)遇见,文峰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