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 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曾子说到:谨慎地对待父母去世而追念久远的祖先,这样的民风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儒家重孝以观人之忠,所以突出论及孝道。孔子从问神到问人已经把人的信仰从崇拜鬼神到追思祖先,把祭祀这样礼仪放在追思祖先的孝道行为上来,这也奠定了儒学回归社会道现实性,更加注重人的行为。只有整个社会做到祭奠父母追思远祖,传承血脉相连,积淀这样的社会风俗才能使百姓回归忠信厚实。为何在这里来强调孝道呢?因为儒学从孝而至仁,这是所有人不可避免的实际生活行为,更能看出整个社会的信仰基准。
子禽(孔子弟子)问子贡(孔子弟子)说:孔老每到一个国家,必定去过问政治。这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有这样得到信息的资格。可能他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借子贡与子禽的问答来勾勒孔子的为政之道,乃注重儒学五要“温良恭俭让”以获得各国君王对孔子的信任,也是当时社会对儒学的肯定。要做到这五点,说实在的,但凡人有一点点私心都难以做到,况且即便你做到了,对方也不一定认定你是这样的,这里很难有标准来恒定。儒学的思维更多注重形象思维,而这样的概念各人解读都有自己的标准,很容易接受到不一样的理解,结果表现就千差万别,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传承最大的困惑,当时墨家就从儒家起而别于儒家。西方思想更注重形式逻辑,这样的严密程度容易达成共识,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这段文字也说明孔子周游十四国而境遇不一样的最好解读。
孔子说到:当一个人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时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的合理部分三年不改动,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华夏文化代代相传,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父教子承,这是父系社会血脉论的最好传承。自从有了姓氏讲究开始,这样的传承自然变得尊贵。几千年来很多东西传子不传女,也是孝道文化的基调,也就是通过这样的文化框定,孝道文化才得以延绵不断。三年守孝不是形式,而是精神,之后有父母亡故,儿子三年守孝就有些太过形式了。在佛家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是结合儒家孝道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特征。
有若说到: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治国方法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行不通。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节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孝道是一种礼节。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顺其自然,分清是非,否则为做而做就会导致教条主义。可见儒家提倡的实际应用是灵活性很强的。只是后天说儒总会断章取义,把自己理解的当成是最正宗的,才导致千奇百怪的解读。承上段文字连贯解读,自然明白儒学的文化架构相当庞大,系统逻辑环环相扣,也成就一宗伟大文化的基准。
孝道为宗礼,传承@温良恭俭让”,注重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修为惠及政治清明,是这几章的精华所在。读书致以用,全面而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