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认为,互不信任、猜忌成风的工作环境之所以会出现,多半都是拜“索取者”所赐。
社会中的给予者,索取者和平衡者
社会中的给予者可以是这样的,总能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属于先顾他人再顾自己,再具体化或者极端化一点就是电视剧桥段,车来了男主把女主推了出去,而且这个女主可以替换为朋友,同事,生意伙伴。
索取者,就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当然他也可以伪装成给予者,平衡者,但最终的利益是引向自己的,同样的桥段,或许那天他心情好一点会在逃跑时拉你一下。
平衡者,这一类最看不惯索取者,也会给给予者相应的回报,他们的口号就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为什么索取者要为信任背锅
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中的信任成本有多高,无论是在商业中,事业中,婚姻中。一旦信任开始变为奢侈品,一切的活动都会变得迟缓,因为开始变得人人自危。
信任是如何丢失的,一定是有人撒谎了,那可以找一下这个元凶。从动机上分析,最有可能的就是索取者,信息差还总能获取暴利,这就使得很多人去为了暴利去篡改信息。
是不是撒谎的就一定是索取者,未必,给予者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人,这是索取者的最爱。当然还有最熟练的过河拆桥,往别人身上泼脏水。
其实索取者,能够给人一种很聪明的感觉,他们的活动空间更大。
如何做的更好
其实给予者和索取者都有足够平台,往往这两种总能第一时间处于风险和机遇当中,给予者会有明显弱点,就是对于自身风险的控制,所以要设置必要的自卫策略,其实也有不少人会由于自卫的策略没有做好,从给予者变成了一个索取者。
而索取者一个明显弱点,是具有互食性的,也可以说两个索取者之间是互害的。
平衡者是很耗费时间的,也存在着误判性,一旦判断失误就可能让好的变坏,让坏的更坏。
一个比较好用的标准就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索取者还是给予者,就要看他如何对待一个弱势的人,额外还要加一句,看他是不是在表演。
——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