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次我真的有些出离愤怒了!
我怒视着面前这条狗,气不打一出来:
“真是没事找事!你知不知道妈妈上班很辛苦,带你和妹妹已经很累了,哪还有闲心伺候一条狗!你看它吵的多心烦啊,我根本没法休息!”
“可是,妈妈……”孩子嗫嚅着,“可是……”
“可是什么啊可是?你也真是的,花五百块钱买了条残疾的狗,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啊!”
再看看眼前的这条狗,我实在没办法喜欢。尾巴断了,盆骨也伤了,两条后腿没办法站立,走起路来摇摇摆摆颤颤巍巍。
“可是,妈妈,我喜欢这条小狗。”孩子低头小声地说出了这句话。
“你喜欢有什么用啊,怎么养啊,要给它洗澡,梳理,还有啊,它又拉又尿又脏又臭,弄得屋子里乱糟糟的谁受的了呢?净给我添乱!”我几乎是带着不容反驳的语气命令:“送走,把它给我送走!立刻!马上!”
一向听话的孩子这次却固执地向我抗议:“妈妈,它残疾,那它妈妈不心疼吗?它妈妈生它的时候不痛苦吗?”
突然间,我心里柔软的部分被深深地刺痛了。前段时间我生妹妹的时候孩子就在身边,他亲眼看到生产的艰辛,才会联想到小狗的妈妈生小狗也不容易。
然而,我只顾自己表达的情绪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独白。我的独断专横差点抹杀了孩子对生命的疼惜,怜悯和尊重。
看到我怒气消散了,孩子向我建议道:“妈妈,我们给小狗取个名字吧。”
“好的,这个任务就由你这个小主人完成吧。”
“那我们就叫它心心小狗吧”,孩子补充道“爱心的心。”
2.
仔细想想,这样的时刻并不少见。
有一天,身体不舒服,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在我心烦意乱的时候,咚的一声,孩子从屋外风风火火地闯进来。衣服上招满了土,脸上脏兮兮的,头发上沾了几根草。
“你又去哪里捣乱了!”
“你看看你什么样子。刚换的衣服一转眼就这么脏了!”
“你这孩子,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妈妈,”孩子从身后神秘兮兮地拿出两朵格桑花递到我手里,“妈妈,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希望妈妈和花儿一样的漂亮!”
我有些迟疑地接过那两朵花,望着孩子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声谢谢。
“不客气的妈妈。”孩子爽快的说。脸上绽放着笑容,花儿一样,甚是好看。
“只是以后不要再乱采花了哈。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呢。”我善意的提醒。
3.
小时候,我们讨厌父母的说教和喋喋不休的唠叨,厌烦他们厉声呵斥和不断的苛责,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慢慢变成了父母的样子。至少在孩子眼中我们像个独裁的暴君: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
“你怎么又……”
“能不能懂事一点啊?”
好多时候,我们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已经开始主观臆断,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猜想对孩子进行批判和指责。殊不知在孩子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他有他的美好的情愫,纯洁的想法和朴素的认知。
不用去打扰,理解就好。
我们常常责怪孩子不听话,也一直为他们不和我们讲真心话而苦恼。其实,正是我们一次次的抢话阻断了孩子和我们交流的路径,是我们一次次蛮横的掩上了孩子对我们敞开的心扉。
4.
心理学上有个词汇叫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高情商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都需要提高共情能力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共情能力,记住这六字真言就够了——听他把话说完。
听他把话说完。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毫不保留的向你倾诉。
听他把话说完。是一种无声的信任,是一种默认的尊重。
听他把话说完,别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忽略了孩子自己独有的判断,抉择和感情。
听他把话说完,你才不会在孩子面前戾气满满。
听他把话说完,你才能在孩子童真的世界里寻找到生活的独特视角。温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