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高考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历来被高度关注的话题。每一年高考作文都从某种程度上反应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又以某种形式来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向,引导着高考者的写作趋势。
下面,笔者仅从个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期待着各位朋友一同参与《高考作文大家写》栏目。
【作文真题】
上海高考作文题:以“预测”写一篇文章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新民网)
【文题解析】
上海作为全国教育的发达地区,拥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以及足够开放的视野,因此,每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目都特别引人注目,吸引众多驻足观望的人。当然,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同样具有着博得世人眼球的效果。
从本次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来看,难度还是有的。要想准确把握本次考题的方向,确定好写作思路,那就要从所给的条件中去寻找“关键词”,细致分析,阐述相应的内涵与外延。
在阅读本次的话题后,我就“预测”这一主题,想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预测”想到的关于“生活或人生态度”方面的作文。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抓住“预测”,生活“变数”中的“乐于接受”和“不以为然”,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围绕由“预测”引发的生活态度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确定自己的论点,列举相关的实例,撰写成文。也可以进行“全面”的论述,即对“乐于接受”和“不以为然”都进行相应的阐述。如何进行选择,还需要从个人的真实想法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相关的例子,恰如其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二,由“预测”想到的关于“思维方式和能力”方面的作文。
从“预测,是指预先推测。”这一句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知道“预测”是一种能力。它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相关依据”等等方面而产生的一种“预先推测”。这对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
诚然,这种“预先推测”有准确的时候,也有不准确的时候。这就表现出了“预测能力”的高低来。因此,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认真还可以“由‘预测’想到的关于‘思维方式和能力’方面的作文。”
第三,由“预测”想到的关于“提前预防或应变”方面的作文。
“预测”是对于没有发生的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种“预先推测”。因此,当事先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某些预测的话,便可以抢占先机,拥有主动权等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定位在“提前预防或应变”等方面。
……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的高考作文,可写的方面还是不少的。但其写作难度也还是比较大的。要想拥有较新颖的视角,也还是需要花费一些心思的。
下面,笔者仅从自己的能力水平出发,尝试着来写一写这篇文章。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我知道,我的思维与文笔远远不如各位“名家”或“学者”,做一“小文”,抛“砖”引“玉”之。希望我的拙文,能够引发您的思考。
【抛砖引玉】
预测,让生活更从容
文/朱增明
在许多人眼里,生活就是那东升西落的太阳,就是那夜晚高悬在天空的月亮,及那闪烁的满天繁星……但现实的生活,有时却像那变幻的风云,亦如那以瞬间飘落的雷雨,充满变数,让人促不急防。
面对这瞬息万变的生活,我们又将如何来面对,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顺应自然,更加从容淡定呢?
为此,笔者认为,作为社会生活中人,我们应该不断地修炼“预先推测”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应变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都应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提前的推测,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坦然地面对未来。
《礼记•中庸》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然而,要想真正地具体预测能力,就得不断地学习,储备相应的知识,再运用相关经验,才能够把“预测”能力发挥到极致,才能够取得预先所推测的成功效果。
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在运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时,不正是因为自己对于所处的事态与人物的心理特点,加上自己又通晓天文地理,才得以成功“借箭”。
在这场“预测”中,诸葛孔明预先推测到了“鲁肃”的讲究信用、忠厚老实,没有向周瑜通风报信,却在暗地里私自借船为孔明先生,才使得“借箭”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而后,诸葛孔明又熟悉曹操的个性,以及自己通晓天文地理的本领,预测到了“曹操在大雾天,必定射箭”的举动,又预测到了“当天必有大雾”的天机……正是基于种种原因,才使得诸葛孔明“成功借箭”。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预测,是使诸葛孔明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预测,使战争抢占了先机。
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在大数据时代进行的预测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可控,更准确,更从容,更淡定!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天气的变化是很难预知的。然而,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不可预测的天气,变得越来越可控,越来越温顺了。
最近,在“气象科技活动周”中,人们更近距离的了解这个“与老天爷斗智斗勇”的气象事业。
在广东科学中心主会场,中国气象局表示,目前,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87.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0.9%、85.1%。换句话说,你看了天气预报不下雨出门却下雨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同时,中国气象局在暴雨预报上的准确率比起两年前的2015年提高了22%。
这些数据,都向人们证实了“预测天气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面对这“说变就变的天气”,将不那么慌张,而变得越来越从容。这一切都归功于“预测”。
的确,当拥有了更多、更真实的数据时,人们再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种举措,多一份从容!在变化的生活中,让预测扎根于心中,成为人们应对善变的一切未知世界吧!
【读写互动】
期待着与各位读者,拥有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