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变革与经济结构转型—对中国40年发展经验的一个解释总结
研究目的:学术界对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创造的“经济奇迹”有各种解释,但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土地制度角度,分析了制度安排与变迁对经济结构历史转型的作用。
作者开篇先谈及土地的重要性在古典学家里举足轻重,然而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这种重要性的变化反应了经济学家对其所处时代经济特征的简化。然后描述个现象,目前尽管主流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结构变迁,但在求解发展问题时仍然主要基于他们受训练形成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忽略了土地配置与制度安排在结构转变中的重要性。
作者则就这问题讲解土地配置与制度安排的重要性。第一,一个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土地的重要性及其起作用的方式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结构转变,土地作为农地的经济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在结构转变阶段,土地的再配置功能与资本化作用增强;随着结构转变趋于稳态,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土地的整体作用将下降。第二,经济发展被定义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结构转变,事实上,结构转变不仅是人口和劳动力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再配置,也发生了土地从农业用途向工业和城市用途的转换。第三,结构转变的启动与演化离不开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变迁的推动。土地资源的配置效应、土地在资本形成与扩增中的作用,以及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对结构转变的作用,是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城市社会的重要力量。
土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通过土地使用制度的不断改革,土地从无偿到有偿使用,到招拍挂出让,再到土地抵押的金融,土地资本化不断提高,为结构转变提供巨额资本。随后作者就这几个阶段进行讲解,土地制度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最后在结尾提出了要把握中国下一阶段的基本特征:1.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减低 2,产业转型升级使土地低成本支撑的产业竞争力减弱 3,必须认真对待城乡中国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长期存在。这将有利于我们研判土地制度改革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