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重阳三节一起被称之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我所在的鄂东南地区今天正是中元节。
家乡的中元节每家每户都有焚纸锭的习俗。记得我上一年级刚会写字那会儿,每到七月初一,就会被爷爷抓着“包纸钱”“写纸钱”,所谓的“纸钱”就是用那张上香的黄黄的土纸折叠成小小的正方形,外面再用白纸完全包裹起来,再在“纸钱”的正面写上“收件人”和“寄件人”,格式和内容基本如下,从右上角开始往下写:“中元化袱XX面 奉上”中间内容:“故高祖/曾祖/先祖,考/妣 姓氏老/氏大人收用”,最后就是左边的落款,也是从上到下书写“曾孙/子XXX俱”,最后还要在“纸钱”背面,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避免被别家的先人拆用了,这就是要烧给先人的“纸钱”。这种“纸钱”包完、写完后,还有一道工序,那就是要给“派送纸钱”的“阴间快递员”也包上“纸钱”,这是他们应得的“派送费”,这种特殊的纸钱叫做“力袱”,包装方法与“纸钱”大致相同,书写内容却简单得多,只需在正面写上“力夫收用”即可,背面也无需再写“封”字,意思是所有的“阴间快递员”都可以来收取这笔费用,然后帮忙完成给先人们派送“纸钱”的任务。小时候我最乐意写“力袱”了,简单几个字省事快捷,但是“力袱”的数量每每不多,最多十份,而爷爷要给祖先们包的“纸钱”却是很多,每次都使用农用箩筐来装,足足可以装满两箩筐。另外,爷爷还会给一些所谓的孤魂野鬼们要包上一些“纸钱”,以求家人们外出时得到这些逝者的庇佑,以保外出平安,所以全部写完这些“纸钱”大概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小时候就这样被爷爷督促着帮忙完成这份任务,总觉得时间难捱,所以书写也不十分工整,纯属敷衍了事。
等到七月十四这天傍晚,全家老小会端着贡品、酒水找到田野的一个空旷处,对着坟山方向,在地上铺上干稻草,把所有的“纸钱”平铺在稻草上,爷爷带着家人一番祭祀祷告后就开始焚烧这些“纸钱”,等全部烧透,全家老小就回家聚餐,分食贡品,所以每年的中元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小时候面对这种场景并不觉得有悲伤,反倒觉得热闹好玩。
后来,爷爷过世了。每年的中元节爸爸就开始张罗这些事情,但是爸爸明显简化了爷爷“包纸钱”的过程,主要是从数量上简化了很多,爷爷之前会给每个先人包上三十、五十份不等,爸爸除了给爷爷份量派多一些,其他先人一视同仁每人二十份,这样我们的工作进展也快了很多。每年的中元节祭祀照旧,但是因为爷爷不在了,家人们脸色似乎多了悲伤的神色。这种祭祀习俗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我大学毕业外出工作就再也没能回去参加这种团聚。
五年前,爸爸因病过世,祭祀任务自然就由弟弟来传承,而我远离故土,每年的中元节,也只能遥望故乡,默默祈祷。而今,“包纸钱”也不像小时那样复杂,直接可以去香火店购买成品,在封面补充填写相关的亲属关系就行,过程又是简便了很多,可是弟弟说再也没有小时那种仪式感了,现在村里很多家庭都不再给先人烧纸钱了,只有一些老人在做这件事。我听后自是一阵默然,脑海里始终是小时候爷爷催着我写纸钱、爸爸张罗祭祀的场景,只可惜斯人已逝,空留遗恨。
记得故乡每年的中元节前后都会下雨,可能是先人的眼泪吧。今天,我所在的城市——距离故土千里的地方也是大雨磅礴,令人神伤。我知道一如既往,弟弟今天下午还是会回村里,焚烧纸钱祭祀先人,但是当年那个庞大的家庭成员团队早已分散在各处,“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生者唯有努力上进,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足以告慰亲人们的在天之灵。
父亲,惟愿您在天国一切安好!
附上余光中的《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
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
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
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
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