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了《中国文化课》,可以说它把我领进了文化的大门。这本书很厚,我是以“看历史书+看故事”的心态看完它的。有好几次,我内心就像听到了遥远的呼唤,不自觉潸然泪下,我一边看一边寻找这个声音。
这个声音很强烈,因为它延续了几千年。但它也有弱的地方,我想从我的亲身经历讲讲它的弱势。
那天中午,我坐上电梯准备下楼吃饭。人太多了,我就想先上再下。刚进电梯,就有个大哥提醒我们:“上去了就下不了的”,大家都有点懵逼,没理他。直到上到顶层,令我们愤怒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他是电梯维修人员,他对我们说:“都出去吧,我要维修电梯了,早就告诉你们,上了就下不了的”,这不是引起公愤吗?正当我们都一脸无语的时候,有个卷发大哥斩钉截铁的说:“你不知道现在是高峰期吗?晚点维修不行吗?”。没想到那个维修大哥居然怼了回去,他的态度让我感觉很不爽,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也开始严厉斥责维修人员,当然声音有点小,我从小就几乎没和别人吵过架。
接着,电梯上的其他人也开始批评那个维修大哥。最后那个维修大哥锁住了电梯,出了电梯门,其他人也都纷纷出去了。只剩下我和那个卷发大哥,我想用我的行动支持他的这种公德心。当然,最后楼层负责人处理了这件事,我们都坐了另一部电梯。
一个国家的文化成果其实就体现在它的公民上,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正如《中国文化课》所讲的,我们的文化很缺乏对公共空间的渗透,也就是缺乏人道主义建设。在公共场合,大部分人都只管自己。就像那个维修人员,他明知道高峰期却还硬要在那个点维修。还有除了卷发大哥,我们其他人的公共意识都比较薄弱,当然最后我们都用公众的力量,支持了这位勇敢站出来的大哥。
其实这和文化有关,早在18世纪的西方,康德就曾经提倡:“知识分子要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西方很重视对人的探讨。而中国更多的是对宏观哲学的建设,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缺乏了对公共空间的探讨。我们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觉得这挺好,只是在齐家和治国中间,还需要加一个公德建设。
当然,我觉得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道主义了,从地震等救援活动就可以看出来。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仅存的古文明了,不管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其他星球,它的意义毋庸置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一起建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