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盡全力啦,我問心無愧。」
身邊經常會聽到這包說話。甚至自己也偶爾會講。但其實是否盡了「力」,就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呢?生活中,我們也會見過,人與人之間,或為上司下屬,或為同事朋友、或為情侣家人,彼此責問:「我而已經盡了所有的力,你還想我怎樣?」 說那個很痛苦,聽那個很無奈。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當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以及其弟子霍轁晦先生皆言,生命的本,是「性情」。「情」是人生命的動力。人的生命,需要開放,需要感通、情通。因此人自古是「得一知己,死而無憾」。只要在意的對方,一念明白、一念理解、一念情通,人死也無憾了。
現代人的生命問題,絶大部分是源自於人際關係上的失敗,傷痛;並由此而衍生出的逃避、封閉、抑鬱,生命日漸萎縮,心間日見狹迫,於是一遇壓力就容易情緒爆發,最終傷害更深。如是幾個循環下來,人就會走向毁滅。
所以我們的問題,是情的世界的乾枯。今早讀《孝經》,讀至: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中間最重要的是「致」字。「致」,即「盡」,或「充分發揮」的意思。「致」什麼?是「致」我們的「情」。當事奉父母,原來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盡「力」,「做」了什麼。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的「情」,用情有多「深」。致敬、致樂、致憂、致哀、致嚴,都是盡我們的「情」,把我們的心,完全投放在父母身上,其情自然誠,其情自然深。這才是做人的明道、大道。古人云:「情之一字,所以維繫世界」。
其實人活世上,最看重的,只是一點「情」。當我們自問「已經盡全力」的時候,原來還要問一問自己:「我是否盡了情心?」。能回到當下、真誠面對眼前人,付出真心,付出真情,如此堅持之人,謂之盡「心」。原來,人生在世,對人對事,除了盡力之外,還要「盡情」、「盡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