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过去有个时间点,有一种主流思想,倡导读书无用论。没读书的人领导着众多大学生搞事业。有些大学生学业未完成,辍学创业。成功的例子当然有,但是在概率论上占比不多,今天讨论一下做成事情的背后逻辑,看了吴军老师的《格局》让人会引发思考。
我们偶尔做成一件事并不难,有些时候仅仅是运气使然,难的是找到一些系统的方法,获得可复制的成功。为什么近代以来不断有发明创造出现,这和找到了系统性方法有关,所谓最具普遍意义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讲就是搞清楚做事的边界或者极限,搞清楚做事的起点以及从起点通向边界的道路。我们把他们称为做事情的三条边,把它们放在一起,会呈现出字母Z的样子。
上下各有两条线,中间有一条斜线将它们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接下来我们会解释这三条线的含义。
下面一条线是基础,我们把它称作基线,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工程和其他知识,或者理解成人做事情时要掌握的知识,对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专家来讲这条基线很高,对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这条基线很低。
我们做所有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做起,这点很重要,为什么有一些民间发明家花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其他人笑话,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她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没有被系统认可。
先前“非你莫属”一档节目上有个初中毕业的工人一直研究物理学,提出很多物理公式,包括“引力波”。后面有科学家在“引力波”上有新的建树而被报道。社会舆论把那一期节目剪辑出来,大骂主持人及嘉宾不识人。可能就是基数不够,系统没有认可。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就比中学毕业的基线高得多,大学毕业的人还会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很多时候我们不主张大学生退学创业,因为他们的基线太低。
图中上面的这条线是理论极限,也是无法突破的,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造物主创造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绝对零度,能量守恒,守恒定律,以及数学上的很多极限等等,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当然,有了基线也知道极限在哪里还不够,还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阶梯。为什么这条斜线下面粗上面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往上,目标的难度越大,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越来越细。
找不到上下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3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专业人士通常有良好的训练,下面的一条线基准较高,也清楚上面的一条线在哪里,缺乏的可能只是第3条线,从下往上的那条斜线,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线往上走。
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工程化,系统化。就是依靠一套可循的,甚至相对固定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我把这种方法论简化成三条线,可能过于简单,但是便于记忆和操作。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格局》一书,让我不由对比自身,我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我的基数在什么位置,我的极限在什么高度,我在中间这条由粗到细的阶梯上爬到何处。不知阅读文章的你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