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商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
开头并不一味贬低纣王,反而给人一个正面形象,智勇威猛,力大无穷,智慧足以拒绝纳谏,言语足以掩饰过错,能徒手格斗猛兽,因为能力过人,而后变得骄傲自满,荒淫无度,拒绝纳谏,掩饰过错。对比后世齐桓公、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这些帝王或许也和纣王一样,才智过人,建立了不世功勋,自以为功过千秋,便自信心膨胀,任人唯亲,最终导致国家覆灭。春秋霸主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重用管仲,威加海内,四方诸侯莫不臣服,管仲死后,任用竖刁等佞臣,致使齐国大乱,贵族争相抢夺王位,齐桓公身死六十三日,尸体腐烂也无法安葬。而秦始皇嬴政死后也与齐桓公一样,东巡求长生不老药,四十九岁暴毙于沙丘,尸体腐烂无法下葬,被赵高李斯拉着尸体四处跑,直至伪造诏书,逼死扶苏蒙恬,推举胡亥继位成功之后,秦始皇尸体才被安葬。汉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样,执政前期建立不世功勋,执政后期追求长生不老,求仙问药,与秦始皇无异。
仔细品味,司马迁描写商纣王,开头给予正面形象,或许并不是为了称赞他,只是为了警醒汉武帝,君王才智过人,建功立业,便容易自我满足,自信心膨胀,变得骄傲自满,任人唯亲。《史记》只有通过将人物对比,才能读懂,司马迁将自己比做商纣王叔叔比干,比干进谏纣王,却忠言逆耳,落得个剜心而亡的下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却惹怒武帝,被处宫刑,纵观自古帝王,任用亲信,死后都是落了个凄惨的下场,管仲死后,齐桓公任重逆臣竖刁,引发内乱,齐国从霸主迅速衰落,秦始皇任用宦官赵高,帝业二世而亡,秦国从第一任秦王秦襄公挥师勤王,公元前778年建国,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历时557年建立的基业,被秦二世和赵高仅仅3年就败光了。
司马迁写商纣王: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智慧足以拒绝群臣的纳谏,言语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智慧和言语高明到能够拒绝纳谏以及掩饰是非,便再也听不进建议,渐渐变得昏庸。其实就是借夸纣王来讽刺汉武帝,讽刺汉武帝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警醒汉武帝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纳谏,继续听信谗言,那下场或许和齐桓公,秦始皇一样。
《史记》这本书我刚开始当做故事书来读,读了很多地方,不得其解,后面通过对比司马迁写齐桓公、秦始皇的部分,恍然大悟,司马迁不仅仅为了写《史记》而写《史记》,更加是为了借古讽今,警示后人,同时表达自己的忠言劝谏却被除以宫刑的愤懑不平。
司马迁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拥有了明君才能称霸天下,即使是前期平庸的君王也能建功立业,我从《史记》中另外一个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身上明白了这个道理,身世坎坷,历经磨难,用一句诗来描述就是:身世浮沉雨打萍,早期因为王权之争,骊姬之乱被迫流亡晋国外十九年,遭受数次刺杀,最终被命运眷顾,在秦穆公帮助下返回晋国,继承王位。
晋文公一身坎坷,比秦始皇嬴政的身世还坎坷,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邯郸,与其父嬴异人共同在赵国做人质,秦赵年年打仗。秦昭襄王时期,秦将白起与赵将廉颇交战于长平。秦赵旗鼓相当,僵持两年不下,而后赵孝成王听信谗言,认为廉颇长于守弱于攻,便重用赵括取代廉颇,结果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被白起打败,赵国四十万军队全部被白起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力量与秦国一争高下。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帮助秦始皇打败了一个最强大的对手。而后昭襄王子秦孝文王嬴柱继位,三天后暴毙,秦孝文王子秦庄襄王嬴异人继位,继位三年薨,秦始皇嬴政继位…
因为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军队被坑杀,赵人对秦人狠入骨髓,秦始皇嬴政和母亲饱受欺辱。秦始皇13岁继位,而晋文公继位已经63岁了,相比于秦始皇,晋文公是中国历史上大器晚成为数不多的例子,类似的例子还有姜太公,刘邦等等。晋文公重耳继位后,挥师勤王,平定周襄王胞弟王子带叛乱,周襄王于是赏赐晋文公河内、阳樊之地,晋文公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使晋国称霸诸侯上百年之久,成为继齐桓公以后第二个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一身坎坷,大器晚成,与司马迁相似,司马迁在写晋文公的时候,也该与其惺惺相惜吧!司马迁也是四十二岁写《史记》,五十五岁才写完,历时13年才完成这一部旷世巨作。
《史记》不仅仅只是记录历史,更加是记录作者司马迁的心声,还让仁、义、礼、智、信等美好道德深入人心,《史记》确实是一部不朽的巨作,愿它能流传万世,被后世一代又一代人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