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 天道酬勤”等尚方大篆书法
一、什么是尚方大篆?
尚方大篆又称上方大篆,九叠篆。尚方大篆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这种书法最大的特点是“曲屈平满”。
折叠多寡,每字折叠多少,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不等。“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
尚方大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是一种流行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据明·甘旸《印
章集说·国朝印》记载:“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
二、尚方大篆的完善、使用、传承
官印叠篆制度在明代得到完善。据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五记载:“本朝文武衙门印章,一品二品用银,三品到九品用铜,方幅大小,各有一定分寸。惟御史印比他
七品衙门特小,且用铁铸,篆文皆九叠。诸司官衔有使字者,司名印文亦然。”
《明史·舆服志四》载: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九叠篆文”。
宋金时代的叠篆制度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由单线变复线。如山东苍山兴明乡出土金末叠篆铜印,:“虎威副都尉印”。右侧凿刻“壬辰年正月春”,印钮上刻“上”字。其“印”字上部少一笔,“副”字
内“田”中“十”,写成双钩“十”。
2、把直线变曲线。通过对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这是叠篆的主要特点,所谓八叠、九叠等等均以此为准。北宋“内府图
书之印”是典型的例子。
“内”“之”“印”字都是在尾端伸展处加叠。“府”字中“付”中,“寸”是尾笔伸展叠笔,而“人”却是把两笔直线改成平行的曲线。
印面越大,叠得越多,字数越少,叠得越多。“都元帅府印”五字,“元”字四叠、“帅”字五叠;“元帅府印”四字,“元”字六叠、“帅”字七叠;
“元帅监军之印”六字,“元”字三叠、“帅”字四叠;“元帅府监军印”六字,“元”字二叠、“帅”字三叠。
3、取用减笔字。某些笔画繁多的字,没有空间可以加叠。就采用它的异体字,无论俗体或者古体,只要笔画少即可。例如金代“行军万户地字之印”中用“”字正体,
而在“万户往字号印”中却用俗体字“万”,不用正体“”,用了俗体“号”。
前者因为笔画繁多,没有叠笔,后者笔画变少,均有叠笔。尚方大篆是用叠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法多样化。
4、变化结构。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叠笔,变化结构是常见的现象。如上述金代两个监军印相同,一个比较工整,一个比较粗放,两者字形、叠笔不同。其中
“监”字,前者下部“皿”字似“亚”,后者似“巫”,写法不一。有的只是笔画的改变,牵动了整个结构的改变。如“元帅府监军印”中“印”字下面部分行笔方向相
反,便于顺势加叠。
宋代叠篆,虽未形成普遍的官印制度,却对辽、西夏的官印格式影响很大。契丹文、西夏文是采用汉字形式创制的民族文字,它们和汉字关系密切,沿用汉字的一些制度,
楷书、篆书、草书都有,印文也采用叠篆。
如辽宁凤城发现的契丹大字印,西夏的西夏文官印,“戊辰五年印”,元代的八思巴文官印,如河北东光发现至元十六年中书礼部造“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印”等,都仿
造宋朝制度使用叠篆,盘曲缠绕,酷似汉文。元代的汉文印使用尚方大篆,文字基本和金代官印一致,承袭关系明显。北宋以来,叠篆实际成了官印的象征。
明代的官印文字基本上沿用了宋代以来的叠篆制度,而且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一是印内各字所占的空间相等,同样大小,而且不管笔画众寡,各字笔画密度统一。大大
减少大小字错落,尽量各字空间相等,使得文字排列更加整齐。
二是严格遵照传统小篆的字形结构,放弃宋金官印违背文字结构,各种离奇写法。三是字形整饬严谨,笔画方圆合度,新创的铁线篆,细如毫发,一丝不苟。总之,
明代的尚方大篆在各个规范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
今发尚方大篆四言名句16幅,供书友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