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玺印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它包含不同的种类,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关于中国玺印文化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玺印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有汉代《纬书》为证;另一种说法是玺印起源于商朝,认为商铜玺即是玺印的原型;还有一种说法是玺印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认为“封泥”、“战国印”代表了玺印的发端。其实,不论是哪种说法,都足以证明玺印历史的悠久,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玺和印不分家,指的是同一种事物。而在秦朝以后,玺专指皇帝的印章,而印则是普通人所用的印章。
中国的玺印文化
人们之所以喜欢玺印,不仅因为其极具纪念收藏价值,还因为其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时代,篆刻在玺印上的字体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秦朝的玺印使用的是秦篆,隋唐以来的玺印使用的是小篆和九迭文等。当我们从现代出土的玺印上发现这些文字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时所使用的主流文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当玺印发展到宋代以后,出现了较有特色的“九叠篆”。
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
篆刻印鉴用的篆字别体是九叠篆,这种工艺始见于宋代。这种篆刻别体的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了印面。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划繁简而定,有多到十叠以上者,九为数之终。
九叠,形容其折叠之多,用九叠篆形式刻制官印,以朱文的凸出九叠笔划特征,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
纵观洋洋大观的玺印文化,不同朝代的玺印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中,秦印多采用白文凿印的方式镌刻而成,古朴大方,风格苍劲。汉代的官印以平直方正为特点,以白文为多,较秦印更为精美。而汉代的私印则创意颇多,出现了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隋唐以来,玺印上的文字从小篆向隶楷发展,可以说再一次大大的丰富了玺印的内容,也使得玺印成为文字进化的一个重要佐证。
不管你是对玺印颇有了解的专家,还是对玺印文化深感兴趣的普通收藏者,在变化多端的玺印文化中,我们不但可以体会到古人的情怀,理解文人墨客的心态,更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让自己成为玺印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