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相关感染与骨髓炎的诊治及进展
主要内容
骨折相关性感染FRI的诊断
骨髓炎诊断
FRI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诱导膜基础研究热点
局部抗生素的应用
骨折相关性感染FRI
FRI发生率
低能量损伤后FRI发生率1%
高能量损伤后FRI发生率15%
提高阳性率的取培养方法
骨髓炎
骨髓炎诊断 好发部位
血源性感染 股骨、胫骨、肱骨、尺骨、桡骨
创伤性感染 股骨、胫骨、肱骨、尺骨、腓骨
蔓延性感染 指骨、趾骨、胫骨
医源性感染 多以胫骨手术、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多见
分期按临床表现分为
急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 发病4周左右急性期转化而来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同时并存
早期2周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
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主(2周后)
后期以新骨形成为主,可见骨膜反应(4周左右)
治疗原则
及早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生素应用
局部钻孔减压或开窗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骨折相关感染和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早期感染的概念:内固定术后6周内、多为骨折端切开部位感染、早期感染的矛盾主要是稳定与金属异物的矛盾。
早期感染:局部清创控制率低(<1/3)
主要因素:髓腔血供差、抗生素难以到达、金属异物、细菌膜、髓内无法彻底清创
晚期感染
慢性骨髓炎10年以上易癌变
慢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
炎症静止期:可无症状,局部肢体增粗变形,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增生,有时有小的死骨排出
急性发作期:局部红肿热痛、压痛叩击痛,全身可有畏寒发热、血象升高等,原有窦道附近皮肤出现有波动的肿块,明显压痛,时有死骨片排出。
病理表现:
窦道、死骨、骨包壳和感染性死腔
临床将骨包壳形成是否完全作为能否进行病灶清除手术的依据之一。
FRI与慢性骨髓炎实验室检查
静止期无异常
急性发作期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CRP升高表现,培养可为阳性。
放射学检查
X线:骨干不规则增粗、增厚、密度增高,周围有新生的包壳;髓腔变窄或消失,同时有大小不等的死骨,死骨的密度较周围密度为高,有一个至多个破坏空洞透光区;骨质增生和骨质破坏并存,且增生大于破坏范围。
慢性骨髓炎分类及诊断
临床骨髓炎分类多参考Cierny-Mader分型
骨髓炎分型需要依据包括生理性指标和解剖性指标分类
慢性骨髓炎治疗原则
彻底清除病灶
刮除死骨
消灭死腔
有效抗生素应用
局限性骨髓炎
治疗原则
松质骨移植术
抗生素骨水泥填充
肌瓣或复合组织瓣填塞术
置管冲洗术
置抗生素硫酸钙填充术
抗生素硫酸钙或磷酸钙混合髂骨一期植骨术
诱导膜基础研究热点
诱导膜改进
I期可降解Space,避免二期植骨
组织工程化诱导膜
细胞膜片代替诱导膜
VEGF基因改造间充质干细胞
miR-133, miR-155与外泌体刺激诱导膜与促进城固
人工合成材料代替诱导膜:聚乳酸、胶原等
钻石学说
Giannoudis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支架和生长因子是影响骨折愈合的基本因素,提出了骨不连的三角学说。这一学说同上述各种微观学说一样,偏于一隅,不能完整地解释骨折的愈合过程和相关影响因素。于是Giannoudis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提出了“钻石学说”。这个学说在“三角学说”的基础上增加了血供因素、力学环境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钻石学说通过这六方面的相互联系,有机地把影响骨折愈合的宏观和微观因素统一起来,全面阐述了骨不连的发生机制,为下一步的精准治疗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