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在书柜搁置了一年多,浮尘擦了好几遍。庆幸的是最终我读完了它。
成年后的我第一次因为一本书泪流满面,因为一本书熬夜到凌晨两点。
相信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理解和汲取的点不一样,我的读书体会和大家分享。
1.珍惜和平
我没有去过阿富汗,我对阿富汗的了解都来自《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阿富汗,也让我了解了在战争下的人们。
我们生在当今的时代,当今的中国,是何其幸运。我们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战争离我们并不远,伊拉克、巴基斯坦、叙利亚、以色列,现在依然不是在战乱中吗?
书中作者描写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很多。
“我们在喀布尔新城那个弥漫着难闻气味的市场闲逛。新城叫沙里诺区,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以西。我们谈论刚刚看完的电影,走在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在商人和乞丐中蜿蜒前进,穿过那些小店云集的拥挤过道。爸爸每周给我们每人十块阿富汗尼的零花钱,我们用来买温热的可口可乐,还有撒着开心果仁的玫瑰香露雪糕。”(摘自原文)
这些和我们的小时候很像,老冰棍、麦芽糖还有全村人一起围看电影,我记忆里的小时候就是这样的。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快乐。
然而,如今这平淡的生活对于阿富汗人来说却已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存在。
满是弹坑的道路,焚毁的旧俄军坦克残骸、锈蚀的倾覆的军车,残破的旧城墙,被焚毁的村子,还有乞讨的妇女和小孩,在黑市里卖义肢养活孩子的人,战争把父亲变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
“一阵悲哀向我袭来。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却发现他潦倒凄戚,发现他无家可归、身无分文。”(摘自原文)这是卡米尔多年后回到阿富汗写下的场景。
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和平是他们最卑微迫切的渴求,愿他们最终能看到它的到来。也愿我们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和平生活。
2.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整个故事以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不对等的友谊为主线,讲述了阿米尔、哈桑、父亲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抉择和人性的善与恶。
在幼年的阿米尔身上,风筝是父亲的爱与肯定;而在哈桑的身上,则是那份崇高洁净的友谊与忠诚。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究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摘自原文)
那个荒芜的巷子藏着的是主人公内心关于人性的恐惧和愧疚。
幼年的阿米尔因为自身的胆小、懦弱和对哈桑得到父亲喜爱的嫉妒,诬陷哈桑致使他们离开。
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义无反顾的只身前往阿富汗,经过千辛万苦,救出并收养了哈桑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侄子),找到了成为好人的路。
3.愿我们历尽风雨,归来仍少年
哈桑,这个兔唇的少年;这个善良、勇敢、正直的少年,让人不得不爱。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停的在耳边回响。
哈桑是擅长追风筝的,一直追逐着生命中的希望——阿米尔。虽然他的结局今人惋惜,但他始终守护着自己所看重的一切,他对友谊的纯洁坚定,他的忠诚,让无数人忆起自己的初心,探寻自己被生活深埋起的赤子之心。
我们每天生活中接触的,微博上遇到的,有时候真的会令我们感到失望,会反感厌恶这个世界,但是,世间美好的东西还是占多数的,就像哈桑对阿米尔那样,即使知道自己的身世,即使为了少爷,也是自己的朋友付出了身体和尊严,但是再次相遇,仍然能以诚相待。
也许谁的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谁没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谁能保证自己的心灵永在阳光的照耀下?
《追风筝的人》带你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重新面对心灵的拷问,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