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继续说“傲骨”。
接着看八大山人(1626-1705)一副:
饭疏对客有豪气,烧叶读书无苦声。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皇室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潜心绘画,成为一代画圣。
八大山人的画,多是枯笔疏墨、孤鸟怪石,和他的身世一样,在凄冷中透出一股孤傲之气。此联“饭疏对客有豪气,烧叶读书无苦声”,所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意味。
下面看马公愚(1890-1969)先生一副:
平生独以文字乐,此日尤惭时世妆。
上联“平生独以文字乐”,出自北宋梅尧臣诗句;下联“此日尤惭时世妆”,出自南宋朱熹诗句。
这一联平白浅易,讲吟诗作文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最讨厌的就是趋世媚俗。
接着看汪士鋐(1658―1723)先生一副:
诗书于我为曲蘖,嗜好与世殊酸咸。
上联“诗书于我为曲蘖qū niè”,出自北宋苏东坡诗句;下联“嗜好与世殊酸咸”,出自唐代韩愈诗句。这一联和上一联辞句不同,意旨则完全一样,都在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下面看陶浚宣(1846-1912)先生一副:
眉宇之间见风雅,笑谈与世殊臼科。
这一联集自北宋黄庭坚的诗句。“殊臼科”就是不落窠臼(kējiù)、不落俗套、和一般人不一样。
接着看陆凤墀(生卒不详)先生一副:
世无知我胸常塞,事不求人志本狂。
看这一副“世无知我胸常塞,事不求人志本狂”,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样子憋屈闹情绪,是会弄坏身子的。
李白有一首古风《行路难》,就好像是在大声呐喊、发泄胸中的愤懑: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下面看谭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
岂有文章能下拜,生来情性不宜官。
上联“岂有文章能下拜”,出自清初诗人邵长蘅诗;下联“生来情性不宜官”,出自清代中期诗人何道生诗。
整体看这一联,大致是说——我有文章足以自负,谁愿官场辛苦逢迎!
接着看马一浮(1883-1967)先生一联: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马一浮先生晚年自号蠲juān叟,“蠲”就是“捐”,意指“被世界抛弃”。“蠲叟”也就是“无所事事,被世界抛弃的闲散老头”。马先生墨宝常落款“蠲叟”,这一联就是这样的。
看上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歌者虽然苦,但那是因为他在用情而歌,不能算真苦,“深于情者才始真”嘛!真正令人苦恼的,是没有人理解我的抱负与才情呀。
看下联“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qiào”,中国古人喜欢厚古薄今,认为上古之世是最好的,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古语中的“不信今时无古贤”等等,都是明证。这里的“上皇心”指的就是“上古之人的用心”,“末代”指的就是“厚古薄今”中的“今天”。这一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我的心思高古远大,目光短浅的当代人怎么会懂呢?因此我根本不在乎他们的冷嘲热讽。
此联写得典雅华美,颇具贵族气质,一边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一边又洋溢着满满的刚强。
由这一联,不免使人想起为哲学殉道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不是被强权的暴君杀害的,也不是被愚昧的暴民杀害的,而是被以民主制著称的雅典、经501名公民组成的法庭公开审判而判处死刑的。且看《得到APP》中《苏格拉底的审判》中的一段:
苏格拉底面对自己同胞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抱着自愿求死的决心,义正辞严地为自己和自己选择的哲学生活进行了动人的辩护。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雅典人民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只有不断地检审,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因此自己不但无罪,反而应该被当作雅典的恩人。
下面看杨岘(1819-1896)先生一副:
铁味苦,胜铜臭;诗道穷,借缶鸣。
“铁味苦,胜铜臭”是说不爱钱,“诗道穷,借缶鸣”是说虽然自认为才高八斗,但写的诗也没人喜欢,只好慷慨击缶、悲歌自嘲了——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纵然难入俗人眼,亦不趋时画牡丹!
要说又臭又硬,这一副真当之无愧也。
最后看何绍基(1799-1872)先生一副:
倔强犹昔,沉吟至今。
大家看这一副,“倔强犹昔,沉吟至今”,画面感很强——时光太匆匆,万事渐成空,壮志岂忍付流水,胸中郁郁何以平!
这个画面的主人公,该是哪一位呢?或许陆游陆放翁再合适不过了吧。
纵观陆公一生,才华横溢,壮志干云,无奈形势比人强,终落得个无处施展、碌碌而终。先生之“倔强”,先生之“沉吟”,千载之下读来,仍令人唏嘘不已。且看先生一首古风《金错刀》: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四讲的“傲骨”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此处再狗尾续貂、多说两句:
一是建议才子高人要低调隐忍,等待时机;切勿恃才傲物,广招人忌。在这一点上,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且看《史记-淮阴侯列传》的一段: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韩)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ù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即俯)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个故事或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太史公想借这个故事告诉世人——牛人能低头,才算牛中牛。
没能力的人,日子随便咋过都不要紧。但志大才高、傲骨铮铮的人,如果不能低调隐忍、等待时机以施展身手,又如何向世人证明你有能力呢?
二是建议这些大才子要悲天悯人、积极报国,不要愤世嫉俗,自绝与时。当你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大概率是你自己有毛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每个时代也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英雄。你到底行不行,自己说了不算,而是要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检验。
苏东坡曾在《贾谊论》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