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不是情节,只是表达的过程。但是对话绝对不能是你的故事情节,你设计的故事情节应该做到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各怀目的,并且必须试图从和他人的对话中马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用对话推动情节。对话也不是故事,但是没有对话,再精彩的故事也没用。最精彩的故事,没有好的对话,那也是唠叨。
所以,对话轻易不要长篇大论的拿来做故事讲。(特殊情况除外)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言谈不能表达人物的全部,但是行为可以。举个例子,一个人紧张,但他未必对别人说他紧张,这不需要对话,你可以描写他额头上汗水涔涔而下。
对白用来推进当下正在发展的冲突中、感情诉求或表达中。一般来说,对话一次最好表达清楚一个目的就可以。但是中国有个奇怪的情况,就是话里有话,官场尤其如此。
简单的这么说吧,就是说,对话,就是用来听得,这是听觉上的表达。
所以,最好同时要有视觉上的表达。比如,你写一男一女对话,男的说:婶娘多虑了,侄儿怎么可能对您有非分之想。此时转到肢体动作的描写上——但是他的手却不知不觉捏了一下婶娘的屁股。婶娘皱眉或者窃喜或者厌恶等,总有反应。这样将听觉、视觉,甚至其他知觉加进来,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情节设置。
单纯的对话,除非笔力非常高深,是达不到以上效果的。
还有对话应该是来自于独特的人物的生活或者行为的。很多时候,对话为什么写的不好,就是因为这个对话听起来就像所有的人——就是正常的人说话的方式或者思路——都是一样的。这个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你通篇都是这样,你是表达不出来什么的,所以说你的对话是需要跟情节一样,是需要做出一个设计的。
比如你就要花一段时间,要了解你的人物他来自何方,就是他什么出生他的教育背景是什么、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感情状态、他的志向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构成他这个人物所有的其他特征,你都得想到,才能说出符合他身份的话。
经验老道的妓女,她说,到底操不操?脸不红心不跳。
李师师之类的,会问:客从哪里来?且请沐浴更衣。
孙二娘之类的虎将,会说:大哥,xing交不?
潘金莲会说:死秃驴,恁地性急!
鲁智深会说:娘子倒是豪爽不让须眉,痛快!
刻板的秀才会说:小姐恕罪则个,小生腿软,实在是怕!
韦小宝之流会说:小娘皮,非要急着让我做你老公。
同是一个意思,不同的人,不同的说法。背景、性格,甚至地域都会界定人物的语言特色。
为什么我总说对话不好,就是把人物的这些背景没想好。
尽量避免寒暄!不能老是那种“你好”“谢谢”“我走了”之类的对话,这就是废话。
真正两个人生活中闲聊的时候。是确实会这样说,请、谢谢你好、饭吃了嘛、吃了。但在写这个情节的时候,实则不需要。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为了你这个情节紧凑完整起见,这些东西可以不用写出来,没必要。所以说语言对白要作为针对性的故事的目的,创建现实的环境就是人物语言要简明额,要目的明确,除非你写的这个人物就是一个长篇大论,废话连篇的人,但是他也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所以把这些东西表示清楚。
这个很好解释,通常我们看电视。弹幕很有意思。比如一个人去上厕所,镜头转到他已经结束,跟别人谈话。弹幕总是说,特么穿帮,这才一分钟不到厕所就上完了?或者电视剧情节直接到半年后,他会说,拍什么电视,真特么一下子就半年过去了?
我请问,难道不演改演的情节,把这半年的吃喝拉撒都给你演出来?
所以,情节设计包括对话,直奔重点不要废话。除非特殊需要!比如《大淖记事》一大半是环境描写,但那都是没有废笔的,布置好的。至于其语言对话,则要多跳跃简洁就有多跳跃简洁。
通常我们写语言对话,要做到以下几点(只解释第一点,其余不解释)——
1.分清楚逻辑关系
因为角色是不同的,是个体,是个体就不能完全保证想法一致。想法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同人说话有不同的逻辑或者原则。这个逻辑原则的体现,恰好是角色性格的体现。比如鲁提辖是急性子,所以别人要给他讲事情的时候,别人刚说了一句话,他就迫不及待的说:“你说,你说。”
反过来说,如果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表达都完全一样,除非其中有人撒谎,有人世故,也可以用相同的话语来表现,但其中肯定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实际上写对话,就是不同逻辑原则之间的较量,最终或者达成一致,或者不达成一致。
2.对话不是推进故事的好工具。
3.对话要精准,要各有特点。
4.不能说废话,除非特定需要。
5.注意话语重音,观察小孩子说话,你会发现,他的重音把握得非常好。比如他说:“妈妈,我饿了。”重音就是“饿”,他可以眼巴巴的望着你,只说一个字:“饿”,你完全明白他表达了什么。